李連利
巡按初次在歷史上露面是在唐朝,唐天寶五年(公元746年),李隆基派官巡按天下風俗黜陟官吏,但具體案例和操作卻鮮見歷史檔案。由此,巡按御史開始出現在歷史舞臺。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朱元璋所派各路專司監察尋訪御史中的謝恕,更是以“欺隱官租”的“貪污”罪名抓了190余名官吏。但這一時期,朱元璋并沒有將巡按御史作為一項制度建設。到了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朱棣頒布“御史分巡天下,為定制”。規定:全國分十三省每省為一道,共設監察御史110人。巡按御史由監察御史中選出,每名巡按的產生都要經過甄選,都察院挑選出兩名候選人到皇帝面前接受考核,由皇帝欽點后重點交談。每年八月出巡,官制七品。因為是“代天子巡視”監察省州縣各級官吏,巡按擁有“大事奏裁,小事立斷”的特權。
順治對于朱元璋極為崇尚,因此,在其親政后幾乎全盤復制了朱元璋時期的反腐措施。順治時期(公元1643—1661年)共四次派出巡按。第四次為順治十七年十一月到十八年五月。順治于正月初七突然病逝,五月巡按制度就宣告暫停。這一停就停了二百多年。
巡按制度夭折的背后,是清朝皇權與貴族之間的明爭暗斗。
順治十二年六月初一,顧仁、葉舟等17名巡按御史開始巡視四方,但問題突然出現:以顧仁為首的一些巡按御史屢屢貪贓枉法。特別是顧仁以幫助升官為名索賄不成的情況下,誣陷希望通過正常制度晉升的吏部書吏章冕行賄意圖升官,并當即將其鎖拿。本來事情發生在順天,顧仁卻為了保險將章冕押往正定,在途中章冕逃跑,于11月19日在皇門前自刎喊冤。順治帝大怒,四天后判處顧仁等人死刑。其后,又發生了王秉衡索詐擾民案、牟云龍徇庇貪黷案、仵劭昕貪賄誣告案。以上四起案件三起死刑,一起死緩。
滿族貴族借此發難,順治十七年六月,都察院要求停止巡訪。順治交由議政王大臣會議議論,議政王大臣同意。順治又要求議政王大臣會議再會同九卿大臣繼續議論。由此,分成滿漢兩派。以和碩親王岳樂為首要求停廢;吏部侍郎石申等要求繼續。順治因為心中有意堅持巡按制度,對這一紛爭結果很不滿意,便要求再次議論。7月27日雙方達成一致,巡按的職責交由同是都察院系統的巡撫承擔。順治帝很不情愿地接受了意見。
然而,事情并未了結,僅僅剛過去半個多月,8月12日陜西道試監察御史陸光旭上書揭發“滿漢廢巡按的背后秘密”。7月27日那一天,滿族官員們坐在大堂內討論,以吏部侍郎石申為首的漢族大臣們則像奴才一樣站在二門以外。滿族官員們商量好了,拿出結論要漢族官員附議,如果有人反對,就說當日反對者沒有任何發言或當天請假沒來等等。
順治皇帝看罷大怒,命安親王回奏。兩個多月后,經議政王大臣會議討論:巡按制度予以恢復。然而,天有不測風云,一個多月后順治駕崩。
順治以后的康熙和雍正、乾隆時期,巡按制度無人再提。為什么三人都不想重新恢復巡按制度呢?其奧秘就在于地方督撫的反對。
總督、巡撫在明朝后期已經有了地方實權,而清朝在整體上使督撫的地方實權化更為完備。
顯然,康雍乾三朝不可能為了恢復巡按來破壞這種大的趨勢。由此,巡按制度就只能壽終正寢了。正是因為巡按制度被廢除,才使得清朝的貪腐問題愈發嚴重,特別是督撫領導下的地方政權。因為地方督撫的權力已經沒有了制衡的一方,無論是養廉銀還是其他制度,都無法阻擋這種趨勢。
(摘自《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