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敬宜
1976年年底,在周恩來逝世一周年前夕,《人民日報》將三篇悼念周恩來的文章送鄧穎超審閱。12月30日晚8時40分,鄧穎超給報社機要秘書室打來電話,請值班人員向總編輯轉(zhuǎn)告對這三篇稿子的意見,要求對稿子中一些不實之處加以修改。
鄧穎超對三篇文章指出的不實之處,概括起來有六:第一,講她和周恩來一起去過三次大寨,實際上她只去過最后一次,前兩次她都未去;第二,講西安事變期間,周恩來和蔣介石、張學良談判時,蔣介石“抱頭大哭”,根本沒有這回事;第三,講1945年重慶談判時,李少石(周恩來秘書)被國民黨特務謀殺,事實早已查明,這屬于意外事故,不是謀殺;第四,講1938年長沙大火,是國民黨企圖謀害周恩來,事實是國民黨對日軍進攻采取焦土政策,“謀害”之說是夸大;第五,講在紅巖村時,周恩來、鄧穎超經(jīng)常和戰(zhàn)士們一起澆水、種菜、澆糞,這是渲染夸大。實際上,他們只是偶一為之,不是“經(jīng)常”;第六,講周恩來在重慶和毛澤東“寸步不離”,也起碼是不客觀的,當時兩人各有各的活動,不可能“寸步不離”。其實這幾條中許多都是細枝末節(jié),無傷大體??墒牵嚪f超如此嚴肅對待,不但要求《人民日報》加以修正,還要求把“新華社的稿子也看一下”,一致起來,“不能一個這樣說,一個那樣說”。這種實事求是與認真細致的作風,令人起敬。
(摘自《文史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