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職覺
“關系戶”的職場人際難題
大咖出鏡:葉秀娥
北京芊芊港文化藝術有限公司董事長。20世紀90年代從事明星經紀人工作,見證、參與了中國演藝界起步、發展的全過程。后轉型成立文化公司,為地產、金融、汽車、IT相關企業做品牌推廣與公關顧問服務。

編者按:職場中總能碰到一些通過“走關系”進入公司的人。在管理者眼里,這些人通常會被列入“麻煩”的行列,管教、支配都要拿捏有度;在同事眼里,這樣的人首先被打上“花瓶”的標簽,讓大家敬而遠之。而對于當事人來說,他們會面臨更多尷尬,比如自己的能力被懷疑、人際交往中被另眼相看等。處于這種尷尬境地的“關系戶”們,該如何處理這種特殊的人際難題呢?
和王芹一塊兒進入報社的一共有4個人,除了她,其余3個都是過五關斬六將考進去的。她以為沒人會知道她是憑著老爸和副主編的關系才進來的,可天下沒有不透風的墻,她前腳剛進報社的門,后腳便有了“她爸是xx”的傳言。按理說,在現在這個社會,有爹可拼是一件值得榮耀的事情,可偏偏王芹是個自尊心很強的人。學金融出身的她雖然沒有受過新聞的專業訓練,但她的文筆不錯,也在一些報紙雜志上發過若干文章。可即便如此,分到她手里的采訪任務總是一些很容易就能搞定的題材。用主任的話說就是:“你犯不著這么拼,那些需要調查的選題就讓他們去做吧。”她知道主任是在照顧她,可誰又知道她想證明自己的心呢?
剛到報社時,他們一起進來的4個人經常一塊兒吃飯、聊天。可自從知道她的背景后,其他3個人明顯對她客氣生分起來,一起吃飯時,聊的話題不再是待遇如何、領導怎樣,而是一些無關痛癢的八卦。有時候明明看到他們三人聊得正歡,可只要她走過去,氣氛馬上就冷了。這種“被邊緣”的孤獨感讓王芹無所適從,然而,最讓她難受的是每個月評“星稿”的時候。雖然,她確實在認真地寫每一篇稿子,可每個月多出其他人好幾篇的“星稿”量,以及同事們時有流露的不平,讓她對自己的實力完全失去了判斷。
在職場中,“關系戶”是一個很矛盾的身份。可以說,這是福利——你比別人更容易得到一些東西,也擁有更多的資源;但同時也是一種桎梏——你被默認為是靠關系生存的“花瓶”,尤其是對自以為有能力的“關系戶”來說。但的確有不少“關系戶”在獲得既得利益后,又想證明自己靠的是努力而不是關系,比如案例中的王芹。這就涉及到一個問題,“關系戶”如何洗底?
想洗掉“關系戶”的烙印變成普通人,是需要努力的,而且需要比普通人多好幾倍的努力。因為在多數人眼里,普通人做成一件事情,那叫能力,“關系戶”做成的,別人首先想到的,肯定是靠高層的支持;普通人發牢騷,是受到了公司不公正的待遇,“關系戶”發牢騷,就成了矯情。表面上看,王芹的煩惱來源于“他人的眼光”:上司懷疑她的能力,同事孤立她,但實際上是源于她強烈的“被認同”需要。與其他應聘者相比,王芹的劣勢在于非科班出身,但既然文字功底不錯,又是學金融出身,完全可以考慮從經濟新聞入手,形成自己在報社里的優勢。如果對領導的任務分配有異議的話,建議嘗試著表達溝通。我想,沒有哪個領導會輕易拒絕一個員工的主動請纓,尤其是這名員工還是有背景的。
而對于同事來講,眼看著有人靠著特權坐在了自己旁邊的座位上,讓他不戴有色眼鏡看你,顯然很難。如果你對這種“偏見”在意到無法正常工作的地步,那直接放棄“關系戶”身份好了。如果你足夠成熟,就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打消這種偏見,“低調做人,高調做事”是最正確的處事方法。當你遵守公司的規章制度,來得早走得晚,見面與人問聲好,并且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地完成了一個又一個艱難的任務后,你再看他們看你的眼神有沒有變化。當年香港藝人夏春秋把自己的女兒帶進演藝圈,別人看他的面子給他女兒安排角色,如今10年20年之后,已經有人在問,夏春秋是誰啊,原來是吳君如的爸爸。
其實案例中的王芹算得上是“關系戶”里頭的“尖子生”,因為她不僅有一定的實力,而且還自尊、自律。在當下職場中,依靠關系,擺不正自己位置的員工很多,尤其是新人。對于開好車、穿名牌、不愁吃喝的他們來說,工作不是必需,也就很容易把自己擺在非常高調的位置,最終成為公司中一名非常特殊的“雞肋”型員工——用無可用,棄之難棄。如果你是一名管理者,對待這樣的員工,扭轉其從業態度非常重要。要讓他們在工作中找到成就感,從內心愿意通過努力工作、不斷學習來提升自我價值,而不是仰仗背景,成為生活中的“寄生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