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正兵
·辣味園·
警惕“非組織的批評”
☉胡正兵

毛澤東同志在《古田會議決議》中指出,需要糾正“不在黨內批評而在黨外去批評”、“利用批評去做攻擊個人的工具”等類似的“非組織的批評”問題,希望紅四軍能認識到“黨內批評是堅強黨的組織、增強黨的戰(zhàn)斗力的武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這里講的“非組織的批評”主要是指在黨的會議上,不重視黨內會議的嚴肅性,不注重發(fā)揮黨內批評旗幟鮮明的戰(zhàn)斗性,其結果必然是貽誤個人、毀壞組織。在黨組織的集體內或者會議上,對黨員直面進行政治思想上的批評和教育,是解決黨內思想矛盾、健全黨的政治生活、使黨的組織團結鞏固的重要保證。
前期,各基層單位在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召開了黨委或組織生活會,按要求廣泛開展了批評和自我批評。但是,有的單位和個人仍然存在一些“非組織的批評”現(xiàn)象:一是自我批評時“隔靴搔癢”。查找問題主要停留在“理論學得不深”“帶頭表率不明顯”等淺表層面,不愿意觸及思想根源和在黨性要求上找差距。二是批評他人時“避重就輕”。圍繞條令制度、飲食習慣、生活小節(jié)等方面講的多,黨內職責履行、先鋒模范作用發(fā)揮等內容涉及的少,還有個別人員會上不點問題、會后亂發(fā)議論。三是互提意見時“借題發(fā)揮”。有的人為了“泄私憤”故意放大他人身上的缺點和毛病,甚至在黨的會議上進行言語“攻擊”。
如何警惕“非組織的批評”,提升黨內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效益?我想,應該在堅持三個原則上下功夫:
首先是堅持組織批評的黨性原則。毛澤東同志把“有無認真的自我批評”上升到“是我們和其他政黨互相區(qū)別的顯
著的標志之一”的高度。批評不僅講究實事求是,還得觸及黨性深處,勇于在組織面前“揭短亮丑”“紅臉出汗”和“吃藥治病”。通過“刀口向內”的自我批評和同志間“針鋒相對”的批評,著重查糾黨員在政治態(tài)度、政治敏銳性、政治鑒別力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和差距,切實用整改行動捍衛(wèi)好黨性原則。
其次是堅持組織批評的戰(zhàn)斗原則。要說進行自我批評,理所應當;書記、副書記對其他委員進行批評教育,本也無可厚非。但要說下級對上級,或者對同級進行批評,許多人心里都會疑慮重重、瞻前顧后。習總書記指出,要用好批評和自我批評武器,有一點“辣味”,讓每個黨員干部都能紅紅臉、出出汗。我們每名黨員,只有擯棄那些明抑實揚地將優(yōu)點當缺點說的“馬屁精”惡習、不痛不癢地挑不是問題的問題搪塞過關的“老好人”陋習,才能真正地把批評這個“武器”轉化為戰(zhàn)斗力,從而永葆黨組織的生機和活力。
最后是堅持組織批評的團結原則。真誠地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能有效防止任何政治的灰塵和微生物來侵蝕組織健全的肌體。周恩來總理多次告誡過黨內同志,“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來保證我們黨的團結”,“我們檢討的目的,是為了增強黨的團結”。堅持“團結——批評——團結”的指導思想,加強黨組織的思想交鋒,放下“包袱”敢于較真,抹開“面子”揭露問題,才有利于分清是非、化解疙瘩、統(tǒng)一認識,最終在新的基礎上鞏固更加緊密的團結。
【作者系南京政治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