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斌
食鹽質量發展研究
趙文斌
人必須不斷地攝入一定數量的鹽,才能維系生命機體。中國是最早人工生產食鹽的國家,可以追溯到炎帝時期,鹽業歷史源遠流長。隨著生產力水平發展,鹽產區不斷擴大,產量不斷增加。鹽本是普通的生活用品,但是自管仲實行食鹽專營之后,鹽成為統治者獲得巨大利益的重要工具。技術和專營制度深刻影響鹽的質量。
落實建筑行業項目管理機制,綜合考慮項目登記的建筑業工程,能夠準確掌握建筑項目的進度,并對項目本身的申報納稅狀況以及開具發票的情況進行有效監控。但是,增值稅管理模式是將納稅人作為主體,綜合考慮機構所在區域的納稅基本原則,而所在區域的國稅機關要負責構建相應的監控機制。但這種方式已經遠遠超出了現階段增值稅管理的范圍,直接增加了稅務機關的工作難度,很難對異地工程項目信息進行有效掌握,進而引發了虛開發票或增加了稅源流失風險,直接制約了建筑行業稅收征管工作的開展。

古代鹽從出處分為海鹽、池鹽、井鹽、巖鹽、土鹽等。人類最開始使用的是自然的池鹽和巖鹽,然后逐步過渡人工鹽。自然鹽的產地、產量和質量都受自然的制約,人工生產鹽后,人類才主動把握鹽的質量水平,才迎來鹽業的大發展。
1)藥劑拌種用種子重量0.30%(有效成分)三唑酮,即用2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5g拌麥種150kg或12.5%特譜唑可濕性粉劑60―80g拌麥種50kg。

池鹽是從咸水湖采取的鹽,是我國最早發現并利用的自然鹽之一,古時人們直接撈取由鹵水中結晶析出的食鹽。我國池鹽產地在晉、陜、甘等廣大西北地區,最著名的是山西運城的河東鹽池。《史記》記載,黃炎在阪泉的血戰是因為食鹽而起,而阪泉就在山西運城解池附近。《呂氏春秋》認為河東鹽是最好的調料之一。晉人王虞《洛都賦》記載:“河東鹽池,玉潔冰鮮”。賀蘭山、祁連山的羌夏地區也產池鹽,以青白鹽最好,《呂氏春秋》說:“和之美者,大夏之鹽。”西漢中葉以后,人們發明了鹽田,通過開畦引水成鹽。隋唐五代時期,已大規模采用畦種法,唐代張守節曾具體記敘其生產過程。人工種曬池鹽后,鹽的產量、質量都有很大提高,年產量達到80萬擔以上。唐人不僅熟練掌握了池鹽生產程序,而且已懂得如何獲得色白、粒大的優質食鹽。宋代池鹽的質量很不穩定,原因在于生產管理和加工技術時好時壞。蒙古對金作戰期間,解池遭到破壞,元代又退化為自然成鹽,造成“解鹽味苦”。明代,恢復人工曬鹽,并注意到水質和天氣對鹽質的影響。清代將鹽品分為雨水鹽、白鹽、青鹽,其中,雨水鹽最為上品。
他小心翼翼地伸出手摸著小雞的頭,卻被它嫩嫩的嘴啄了一口,劉佳欣喜得叫出來,聲音都在發抖。我想,幸好我沒把那只蛋吃了。
在中國古代社會,鹽鐵茶酒是少數幾項大宗交易商品,這些商品在不同時期都曾實行專賣,鹽是其中實行專賣時間最長,范圍最廣,造成經濟影響最大的品種。

巖鹽是從鹽礦開采來的自然鹽,在《本草經》和《周禮》就有記載。人們很早就知道鹽有質量之分,并對不同品質的鹽區別使用,《周禮·鹽人》稱:“祭祀,共其苦鹽、散鹽;賓客,共其形鹽、散鹽;工之膳羞,共飴鹽,后及世子亦如之”。巖鹽多產于西北,《北史》稱高昌“出赤鹽,其味甚美。復有白鹽,其形如玉”。此外,還有一種利用鹽堿土生產的土鹽,味苦質劣,只是作為食用鹽的替代品。
井鹽是抽取地下鹵水而制成的鹽。戰國時期,秦昭王時的蜀郡守李冰發明了井鹽。秦代,井鹽開采已由四川廣都一縣擴大到三縣。西漢,在云南、四川都有井鹽產區。漢代鹽井已經使用一定程度的機械設備,開始采用樓架,安裝定滑輪汲取鹵水,提高采鹵效率。但仍處于大口井、燃燒薪柴的較低生產水平,大口井土石方量大,開采時間長。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使用天然氣煮井鹽。唐代,出現了提純技術,鹽井已經比較深,開始用用絞盤車取鹵水,杜甫《鹽井》詩云:“汲井歲榾榾,出車日漣漣”。宋代,結束了大口淺井為主角的時代,進入小口深井的時期,井鹽年產量達到3000余萬公斤。清代,四川鹽井已深及千米以下的黑鹵和巖鹽層,提高了鹽質和產量。

由于素填土層為新近填土層,還沒有完成自重固結,其物理力學性質各向差異性大,所以推薦其承載力特征值的經驗值為fak=100kPa。
海鹽易開采,歷史也很長,傳說早在炎黃時代,山東的夙沙氏用火煎煮海水制鹽。由于當時生產加工技術比較落后,海鹽的質量和數量都不如自然的巖鹽、池鹽。春秋戰國時期,煮海水為鹽已經不限于山東半島,擴展到了遼東半島、江漸沿海,但是制海鹽的技術水平尚處于砍伐枯干的柴草來煎煮海水的較原始階段,《管子》稱:“伐菹薪,煮沸水為鹽”。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秦漢時期。西漢中葉以后,海鹽已成為食鹽中的主要品種。隋唐五代之際,人們已對各地各種鹽的品質優劣作出比較。《新唐書》記載,唐代有產鹽縣105個,大歷年間產量約為600萬擔,海鹽生產超過池鹽,其中“兩浙鹽”和“兩淮鹽”最有名。隋唐五代,發明了刺土成鹽法,有效地節約成本。北宋開始,出現曬鹽法,但煎鹽仍多于曬鹽。元代煎制海鹽已經嚴格分為碎場、曬灰、淋鹵、試蓮、煎鹽、采花等六道工序,曬鹽法在較大范圍內應用,生產成本得到了降低。明代海鹽生產在整個鹽業體系中居于主導地位,海鹽資源分布在全國10省250個市、縣,鹽的產量不斷增長。清代,鹽各產區大都改用曬制之法,已經比較注重鹽的質量,清《鹽法事例》規定:灶戶將官鹽攙和沙土者,照“丁舵已經攙和漕糧”例治罪。光緒年間,淮南鹽場推行“重淋法”,有效提高了鹽的質量。
遠古時代并沒有對鹽進行管理,夏商周三代,只是要求貢鹽,聽任百姓自由經營。春秋時期,齊國宰相管仲首創食鹽官營制度,規定民產、官收、官運、官賣。齊國通過官營制度,獲取大量的壟斷利潤,一舉成為春秋霸主,開啟了中國二千多年的食鹽專營制度歷史。秦國在商鞍變法后,也將食鹽民產變為官營,為此獲得巨大利益,《漢書·食貨志上》說:“鹽鐵之利二十倍于古。”西漢初年,允許私人自由開采、運銷鹽業,由國家征稅。。到漢武帝時期,由于連年用兵,國庫大空,開始設立鹽法,將產、運、銷三項權利完全收為官營,禁止私產私營。漢昭帝始元六年二月,在長安一場歷史上著名的鹽鐵辯論會,結果昭帝依照桑弘羊的觀點,繼續施行官營制度。東漢時,光武帝劉秀為鞏固政權,實行減輕賦稅政策,廢除食鹽專賣法。元和元年,又恢復產銷全部官營。三國時期,為適應戰爭需要,三國官府均實行專營制。西晉統一中國后,同樣實行全部專營制。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廢除食鹽專賣,并且免征稅。唐代初期,繼承了隋代的制度,“開鹽池鹽井之禁,與百姓共之”,直至唐開元初年,前后130余年間是為中國食鹽無稅時期。
安史之亂爆發后,唐王朝財政陷入困境。唐肅宗乾元元年,在全國推行榷鹽法,由官府統一收購、運輸、貿易,嚴禁私制私賣。唐代宗寶應元年,劉晏進行改革,形成新的榷鹽法,仍由民制,只是官收之后,將鹽稅加入賣價后轉賣給商人,商人自由運銷。為了保證“就場專賣制”的執行,唐朝開始實行劃界銷鹽制度,對各類食鹽的流通范圍作出明確的劃分,嚴禁相互逾越。唐以后,歷代中央政府基本上沿用了劉晏的鹽政制度,只是根據具體情勢作一些適當變通。劉晏變法使鹽利成為國家財政的重要支柱,鹽價飆升了30多倍,在鹽價極端昂貴的情況下,老百姓為了或多或少緩解淡食的狀況,不得不使用咸土、鹽堿土、柏柴灰煎制質量很差的土鹽。就是這樣,仍然被官府認為是“盜煮”,受到嚴厲打擊。宋初,全國大部分地區的食鹽實行官運官銷法,鹽利收入主要由地方支配。官府壟斷下的食鹽貯運體制造成官鹽不僅估價高,而且質量低劣。后來官府逐步改為把官鹽賣給商人銷售。但是,食鹽運輸過程中常常被雜以泥砂、硝石,大臣上奏稱味道苦惡不可食,劉太后回應:“御膳亦多土,不可食。”可見當時連御用食鹽質量都如此不堪。政和三年,創造了鹽引法,嚴格登記驗收,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商販摻假現象。南宋基本沿用了北宋引法,鹽利收入更成為國家的一項重要財源。
元代,仿照宋朝采取鹽引法,商運商銷也成為元代食鹽專營的主要方法。元朝在一些重要口岸設有批驗所、檢校所,檢查運鹽商人的鹽引是否真實,鹽袋有無超重,有無“夾帶私鹽”。經過檢驗放行以后,才能運往各處。為了保證鹽的銷售,特別是保證一些質量低劣的鹽能夠賣出去,元朝規定各鹽司的鹽只能在本鹽司的行鹽地面中銷售,不得出境。元代鹽引法比宋代更加嚴密,但是由于元朝大量依賴鹽利,加上官吏腐敗,造成鹽引的價格和鹽的價格不斷上漲。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元朝推行常平局鹽法,在鹽價上漲時,官府以低價銷售,以期達到平抑鹽價的目的。由于官吏作弊,“和雜灰土”,買到的鹽可食用的不到一半。
明初,鹽法繼承了元朝的制度。萬歷四十五年,廢除開中法,設立“綱法”,主要內容:將原先分散銷鹽的鹽商整合登記在冊,組成“綱冊”,將鹽引整合成“窩本”,官府不再收鹽,而是由登記在冊的鹽商向政府交錢領取鹽引,然后到指定的鹽場直接與煎戶交易取鹽,再售到指定的地點。而綱冊上無名的商人不得加入鹽業運營。“綱法”的實質是一種在官府控制之下的民制、商收、商運、商銷的食鹽專賣制度,被稱為“商專賣制”,開啟了此后綿延300余年鹽商壟斷的歷史。

清代鹽政承襲明末綱法,繼續實行民制、商收、商運、商銷的商專賣制。鹽商壟斷經營,遂致暴富,生活窮極奢侈,每每捐資“報效”官府軍興、慶典、營建,少則數十萬兩,多則數百萬兩。官商獲利的背后是鹽價不斷上漲,而鹽商、水販為了獲得高額利潤,常常在賣鹽過程中攙和沙土,短斤步兩。王慶云在《酌擬留商改票疏》中說:鹽商“相率為偽,攙沙短秤,民間購一斤之鹽,僅得半斤之用。”除官督商銷制度外,清代在云南、兩廣、兩浙、福建等鹽區曾經實行官運官銷,從總體上看,弊大于利。這種官運官銷既售以劣質食鹽,又硬性派銷,受到民眾的反抗。道光十一年,兩江總督陶澍在淮北廢除綱法,改行“票法”,規定無論何人,只需照章納稅,就可以領票運鹽販賣。道光三十年(1850),在淮南施行票法,破除鹽商壟斷后,鹽價大減,鹽質純凈。清朝末年,又退為鹽商壟斷經營,人民群眾對鹽價日高、鹽質日差的不滿和反抗,引發了普遍性的搶砸鹽店風潮。1895年4月,清政府被迫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為了償還巨額賠款,清政府以鹽稅收入作為擔保舉借外債,中國鹽稅收入開始被列強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