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琳 梁冬
2月17日上午10時許,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北滿特鋼醫院耳鼻喉科主任孫東濤在出診過程中被一名男子用鈍器猛擊頭部,后經搶救無效死亡。這是繼“溫嶺殺醫案”后,又一起發生在耳鼻喉科的醫生被殺事件。
公安機關:
案件屬故意報復殺醫案
經當地公安機關調查,該案被確定為一起故意報復殺害醫生案件。患者齊某某曾在春節前因治療鼻部疾病而赴醫院就醫,后對北鋼醫院耳鼻喉科主任孫東濤治療結果不滿意,遂產生報復心理。案發時,齊某某手持一根長50厘米左右的鐵管,闖入該院耳鼻喉科門診室,連擊孫東濤頭部,隨后被趕來的公安民警抓獲。
2月18日,黑龍江省衛生行政部門向新華社記者詳細介紹了齊齊哈爾“2·17”北鋼醫院醫務人員被殺案中患者齊某某的就診經過。
據黑龍江省衛計委有關負責人介紹,患者齊某某1995年生人,于2014年1月16日赴北鋼醫院耳鼻喉科找到被害人孫東濤就醫,診斷結果為鼻中隔偏曲和慢性鼻炎。17日,患者齊某某在醫院接受了鼻內鏡下進行鼻中隔矯正手術,雙側鼻甲部分切除術。1月23日患者辦理出院,出院時患者自述并無感覺不適,也未提出異議。
黑龍江省衛計委醫政處有關負責人介紹說,孫東濤今年45歲,自從業以來,沒有患者對其醫德醫風問題的投訴。經過調閱相關病歷調查顯示,孫東濤對齊某某的診療過程并沒有發現存在不當之處。
據黑龍江省衛計委有關負責人介紹,案發時孫東濤正在診室出診,診室內有兩名實習醫生和一名患者。孫東濤背對著診室門口。犯罪嫌疑人齊某某手持長50厘米左右的鐵管沖進屋內后,直接敲打孫東濤頭部。現場目擊者稱,孫東濤當時沒有來得及出聲就倒在血泊中。隨后,齊某某又對倒下的孫東濤繼續擊打多次后被趕來的警務人員制止。孫東濤在搶救兩個小時后,因傷情過重去世。
目前,黑龍江省衛計委及齊齊哈爾當地衛生行政機構已開展善后處置工作,對死者家屬以及醫院醫務人員進行慰問和安撫工作。醫院已恢復日常診療秩序。黑龍江省衛計委要求各級各類醫院開展平安醫院專項行動,要求醫務人員和醫療機構密切注意行醫安全。
耳鼻喉科
為何成為案件“高危區”
為何此次殺醫案又發生在耳鼻喉科?記者就這一問題采訪了部分耳鼻喉科臨床一線醫生。
哈爾濱一家三級甲等醫院耳鼻喉科的一位主任醫師告訴記者,新年伊始,殺醫案件再次發生在耳鼻喉科診室,讓他本來就緊繃的神經又加了把勁兒。
“面部系統神經敏感而發達,鼻腔類疾病更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稍有不適,患者就會懷疑是不是醫生的診療出現問題。”這位醫生告訴記者,被患者找上門來是常有的事情。這時,醫生往往需要通過檢測來認定患者鼻腔有無問題。大部分患者的檢測結果正常,但一些患者仍然說自己喘不上來氣兒。“我們只好給患者做理療。一些患者理療一次就說好了。這種情況不排除心理因素干擾。”
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耳鼻喉科主任劉鳴告訴記者:“一些患者未經醫生診斷,直接對照網絡上的醫療信息進行自我診斷。這種情況無疑給臨床醫生診療帶來難度。三甲醫院的耳鼻喉科一線醫生平均每人每天接診患者80名左右,診療時間非常緊張。這種情況下還要糾正患者的認識誤區,即使說得口干舌燥,有些患者還是不完全相信。”
“耳鼻喉科的許多患者是20歲至30歲的青壯年,而且男性居多。容易有沖動心理產生。”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院耳鼻喉科主任徐平告訴記者,與老年病相比,鼻腔疾病患者人群相對年輕,受到病痛折磨后更容易不理性,需要進行有效的解釋與疏導。
包括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耳鼻喉科主任李慧軍在內的醫學專家認為,許多人對耳鼻喉科的重視程度不足,導致產生“耳鼻喉疾病遠遠不如心臟疾病嚴重”的認識誤區。一旦診療情況并不如預期,患者心理會產生落差。認為這種“小病”也會出問題,醫患間容易產生隔閡。針對耳鼻喉科的診療應當加強健康教育知識普及的同時,同時進行心理疏導干預,盡最大努力避免悲劇再次發生。
亟待構建
醫生與行兇者“防火墻”
“盡管法律能夠懲治殺害醫生的兇手,但我們仍然需要更加有效的保護措施。”中國醫師協會黑龍江省耳鼻喉科專業委員會的一位委員告訴記者,“一命抵一命”并不能彌補醫務人員心靈的創傷,殺醫事件仍在發生,一線臨床醫生希望能夠獲得更有效的保護。
“解決的關鍵仍在于繼續推進醫療衛生體制改革進程。”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耳鼻喉科主任李慧軍認為,推進醫改是標本兼治的根本方式。公平合理有效的制度設計能夠最大限度保證群眾的就醫需求,同時也能夠給予醫院、醫務人員應有的地位和尊嚴。
“比如通過分級診療制度,能夠將患者根據病情輕重合理分流。”中國醫師協會黑龍江省耳鼻喉科專業委員會成員、哈爾濱兒童醫院聽力障礙診治科主任云中燕表示,患者獲得合理分流,有助于醫生能有更充分的時間和精力與醫患溝通,能夠最大限度緩和醫患間的緊張關系。與此同時,提高公眾對健康教育知識的知曉率,正確認識、對待疾病,也能夠為促進醫患關系和諧發揮積極作用。
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耳鼻喉科主任劉鳴認為,醫學是一門實踐科學,也是一門“遺憾科學”。希望通過各種形式的宣傳,讓更多的人理解醫學并不是萬能的,存在諸多未知性和風險。患者應該盡可能地了解醫學常識,尊重生命,理解醫生,建立互信。
(摘自《襄陽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