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靜
晚年的孫犁,常常提到“靈魂深處”這個詞。他曾經對寫《孫犁傳》的作者郭志剛說過:“只有真正看到作家靈魂深處的東西,才能寫好作家的傳記。”關于文學寫作,孫犁把“靈魂深處”洞察得很透徹,所以時至今日,他的文學粉絲依然擁躉叢叢,從大街到小巷,從草根到專家。
《孫犁傳》,我讀過無數遍。作為母親,我將目光放在孫犁的父母對他的培養和教育上。觀當今社會,父親教育的缺失,讓我更想從孫犁父親身上汲取些“教子之道”。在孫犁的靈魂深處,父親早就為他鋪設了一條最適合的從文之路。
孫犁生長于河北安平農村,兄弟姐妹七人只有孫犁活了下來。所以,父親對他疼愛有加,從不打罵。兒時的孫犁癡迷讀書、為人內向、不善言談,也不喜歡與人交往。父親認為,這樣的兒子務農不行,力氣不夠;經商更不行,心眼不夠。所以,在向別人介紹兒子時,孫父這樣說:“這是我的兒子,他是個傻子。”父親的這句話,曾經給他幼小的心靈造成極大的傷害。
知兒莫如父。其實今天看來,兒時的孫犁對父親存在一種極大的誤解。父親的話是對兒子最真實、最徹底的了解,這樣一個只知道讀書的“書呆子”,最適合他的不是鋤頭,不是算盤,而是筆桿子。因此,父親傾其所有,供孫犁讀書、買書、訂報,這無疑是父親對他最具有遠見卓識的愛。
孫犁讀小學堂時念的是新課本,不讀古文。但是,當時農村接觸的文字,如公文告示、匾額對聯、婚喪應酬等,大多都是文言或半文言。父親在安國經商多年之后,想為祖父立碑,就請了一位前清末的進士寫了碑文,然后托一位小學老師教孫犁習讀,以便在舉行立碑儀式時讓他當眾朗讀。父親這樣做,除了想光宗耀祖外,還想為兒子打造一個展示自己“好讀書”的平臺。
就這樣,孫犁在每天課后就開始練習誦讀碑文內容。當時只有10歲大的他,完全不懂碑文的意思。但他卻嚴格按照父親的囑咐,跟著小學老師,每天囫圇吞棗地讀。立碑那天,孫父嘴里的“傻兒子”居然讀得很成功,受到大家的一致贊賞。孫犁在后來的回憶文字里寫道:“那些之乎者也,那些抑揚頓挫,那些起承轉合,那些空洞的頌揚之詞,好像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今,很多讀者尤其喜歡孫犁的《耕堂讀書記》,這本書體現了孫犁深厚的古典文學功底和獨特的藝術欣賞趣味。溯本求源,這還要感謝孫犁的這位“掌柜父親”。孫犁進城后,喜歡搜集古書、細讀古書,而且喜歡在書衣邊角處留下精彩的“耕堂曰”和“蕓齋主人曰”。我覺得正是父親在他10歲時,為他播種下了古典文學的種子,才使他日后收獲了古典文學的果實。
孫犁讀完四年初小后,本該務農或經商。但父親很務實,他想讓“書呆子”兒子能得到個鐵飯碗。于是,父親繼續供他讀書,以便讓他將來有資格在縣郵政部門找到工作。在舉行立碑大典的第二年,11歲的孫犁就跟隨父親來到安國縣城,進入高級小學就讀。讀書期間,父親還請了一位老秀才做孫犁的課外老師,專門教他念古文。
兩年后,文弱少年孫犁又是在父親的親自護送下來到保定城。保定育德中學成了他人生的轉折點,是他成長的文學搖籃。孫犁在他的《青春余夢》中寫道:“在這里的六年時光里,大部分的課外時間我都是在學校圖書館度過的”,“領一個小木牌,把要借的寫在上面,交給小窗口里的圖書管理員,就可以拿到要看的書了”。
也許“掌柜父親”未曾料想,正是他的遠見卓識和開明期待,為冀中百年硯田培養了一位“靈魂深處的終身犁夫”,為中國文壇培養了一位了不起的文學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