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一年一度的青年節,習近平到訪北大,并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問題對大學生們發表了極具創造力的演講,顯示了習近平心目中中國發展的路徑。
在中國現代史上,北京大學占有特殊地位:五四運動以北大學生為主,而新文化運動中,高呼科學、民主口號,為此主張全盤反傳統的陳獨秀、胡適等人,亦均在北大任教。北大培養的一代又一代學生在歷次反傳統的觀念和政治浪潮中,也都站在前列。另一方面,后人紀念五四,也無不重點闡發其反傳統立場。
然而,此次習近平于五四到北大,其文化立場卻完全不同。首先,習近平的行程安排與眾不同:首先到新建的人文苑,拜訪北大儒學研究院院長湯一介先生,并詢問湯先生《儒藏》編纂有什么困難。
參觀結束之后,習近平與師生座談并發表講話,主題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套價值觀由三組十二個詞構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要求;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層面的價值要求。
習近平把這一價值體系納入《大學》的“三綱八目”中。他首先引用《大學》三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他指出,核心價值觀就是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接下來,習近平把這三組價值納入《大學》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八目中: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是個人層面的要求,齊家是社會層面的要求,治國平天下是國家層面的要求。
儒家經典體系,在漢晉是“五經”。經由程朱的努力,宋代開始形成一套更為簡易的儒家經典體系,即“四書”,居于首位的就是《大學》,其次是《中庸》《論語》《孟子》。有人統計過,習近平在《之江新語》一書中引用最多的經典就是《論語》,習近平在曲阜考察時也表示,要認真閱讀一本《論語》注解。
近一年多來,習近平在多個重要場合強調傳統文化對于當下中國的價值。在北大講話中,習近平再度指出,我們生而為中國人,最根本的是我們有中國人的獨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我們提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充分體現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升華。習近平最后對大學生提出的四點要求,勤學、修德、明辨、篤實,也完全是儒家式話語,出自《中庸》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習近平表達了一個明確而堅定的文化立場:中國要建立健全的現代秩序,必須立足于中國文化。
20世紀初開始,中國人被拖入一個弱肉強食的世界中,面對強大的西方,中國人、主要是那些接受過較好教育的精英,對自己的文化喪失信心。所有反傳統的主張背后都有這樣一個判斷:中國在軍事、技術上落后了,這說明中國文化已經不再具有生命力了,無法讓中國人過上現代生活。中國要現代化,就必須摧毀自身過時的文化,代之以從外部引入的現代文化。
然而,到21世紀初,人們發現,其實中國文化并未過時。確實,因緣際會,西方人在過去幾百年間,創造出更為有效的生產技術和現代社會組織技術,中國在這方面暫時落后。但中國人天生就是好學的,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歷史證明,只要我們以開放的心態,融入世界,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固步自封,就可能在各個領域爆發出創造力。
由此,人們對中國文化的看法發生微妙變化。習近平清晰表達了一種新理念:中國固有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完全可以構建現代社會秩序基礎,在此基礎上與現代性對接。
今日大陸正在進入現代轉型的收官階段,只有認識到中國文化可以支撐中國現代社會,并致力于從中國價值出發,對接先進現代性制度,才有可能完成這個收官。中國的現代化不可能從自己的道上換到別人的道上去,文明是不可能如此轉軌的。中國的現代化只能是中國在自己的道上加速前進,以更為強健的身體走向更為開放的世界。現代化,只能融洽傳統,而實現其新生轉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