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如鵬

5月9日,習近平再次走訪河南蘭考縣,指導縣委常委班子專題民主生活會。他告誡基層官員,作風建設是永恒課題,并指出“不能用形式主義反對形式主義”,要讓“無影無蹤的潛規則在黨內以及社會上失去土壤”。
此次考察蘭考,是近兩個月來習近平第二次走訪這個基層貧困縣。在第二批教育實踐活動中,習近平將蘭考作為自己的聯系點。今年3月中旬,他曾親赴蘭考調研指導。有分析稱,總書記此番針對基層政治生態的系列舉措,旨在加強官民互信,為全國深化改革凝聚共識,形成合力。
據新華社報道,當天上午,習近平一下飛機,就在河南省委書記郭庚茂、省長謝伏瞻陪同下,前往蘭考縣。一路上,他聽取了有關蘭考縣開展教育實踐活動情況的匯報。抵達蘭考縣后,他來到焦裕祿干部學院,參加并指導縣委常委班子專題民主生活會。
會議一直開到下午1時20分許。在聽取匯報后,習近平指出,無論是正在開展第二批活動的單位還是已經告一段落的第一批活動的單位,都要在改進作風上講認真,做到善始善終、善作善成。不能表面上熱熱鬧鬧,實際上用形式主義反對形式主義,影響活動健康發展。要采取有效措施,舉一反三,防止和避免活動走形變味、做成夾生飯。
去年6月,中央宣布將開展為期一年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活動的重點是反對在官員中盛行已久的“四風(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奢靡之風)”,并首先從省部級領導機關和干部做起。
今年1月,經過7個多月的省部級官員整風,第一批教育實踐活動基本告一段落。之后,啟動了第二批實踐活動,將重點轉向市縣領導機關、領導干部和基層單位。為給第二批整風作出示范,7名常委每人選擇了一個縣作為聯系點。
在5月9日的會上,習近平強調,教育實踐活動的成效說明,“四風”問題雖然有多種表現形式及其復雜成因,但只要有嚴格的尺度來衡量、有堅定的決心來糾正,就能看得清楚、認識明白、解決到位。如果不講認真,就容易馬虎敷衍,即使問題擺在眼前也看不到、識不透,就容易虛晃一槍,即使花了很大精力也可能搞形式、走過場。
他指出,“要堅持清正嚴明,形成正氣弘揚的大氣候,讓那些看起來無影無蹤的潛規則在黨內以及社會上失去土壤、失去通道、失去市場。”
中央黨校教授沈寶祥表示,對于潛規則的宣戰,一直是習近平整飭黨內作風的重中之重。他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記者,早于2011年11月16日,習近平就在中共中央黨校秋季學期第二批學員入學開學典禮上提及此事,痛斥“揣摩上面或領導的意圖”“不敢講真話,報喜不報憂”等弊病。
上一次考察蘭考時,習近平曾闡釋他選擇蘭考作為第二批教育實踐活動聯系點的原因,就是“因為蘭考是焦裕祿同志生活工作的地方、焦裕祿精神發祥地,希望通過學習焦裕祿精神,為推進黨和人民事業發展、實現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正能量”。
事實上,那并不是習近平第一次來蘭考。2009年4月,時任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便專程赴蘭考瞻仰焦裕祿墓,并提到“焦裕祿精神對我影響很大”“了了自己多年的心愿”。
習近平曾在多個公開場合強調,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的精神之“鈣”,精神上缺了鈣,就會得“軟骨病”,就會政治變質、道德淪落、生活腐化。有分析認為,在他的認知里,中共干部的“四風”問題歸根到底是理想信念出現動搖。
之所以將蘭考作為聯系點,重提焦裕祿精神,沈寶祥認為,習近平就是希望干部以此作為一面鏡子,從里到外、從上到下反復照一照自己,深入查擺自己在思想境界、素質能力、作風形象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有輿論認為,以焦裕祿為標桿,集體“照鏡子”不僅必要而且急迫,此番重振執政新風的系列舉措,旨在加強官民互信,為全國深化改革凝聚共識,形成合力。
中央黨校報刊社社長兼總編謝春濤說,蘭考地處河南東部地區,雖然是一個相對不發達的地區,但曾在這里工作的焦裕祿已被國人所熟知。
在謝春濤看來,作為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選擇蘭考這一頗具典型意義的聯系點,并重提焦裕祿精神,所影響的絕不止一個縣,而是全黨乃至全國。
據官方媒體報道,蘭考的教育實踐活動與習近平第一批省級聯系點河北一樣,也做到了“紅紅臉、出出汗”的效果。報道稱,在民主生活會上,蘭考縣11名常委共自查出問題161個,平均每人有15個,縣長周辰良在自我批評時甚至愧疚流淚。
從效果上看,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確實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官員享樂之風和奢靡之風。例如,一些靠公款支撐的高檔產品如茅臺酒去年銷量和價格都大幅下滑,許多高檔酒店和私人會所的顧客也明顯減少。
但也有學者指出,產生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的土壤并未改變,奢靡之風反彈的可能性依然很高。新華社引述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研究員薛慶超的話說,“從實踐看,作風問題具有頑固性和反復性,抓一抓有好轉,松一松就反彈,甚至是變本加厲地反彈。”
同省部級相比,市縣級整風涉及的單位和人員數量更大,領域更寬,與民眾關系也更直接,民眾對市縣級和基層官員的官僚與腐敗感受也更深。分析認為,因此整風難度或大過省部級。
習近平在蘭考指出,縣一級承上啟下,要素完整,功能齊備,在我們黨執政興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國家治理中居于重要地位。縣一級領導同志要珍惜崗位,秉公用權,安身、安心、安業,多為老百姓造福。
沈寶祥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記者,這也顯示出中共對基層政權的重視。本刊記者梳理發現,7名政治局常委選擇的聯系點均位于基層,且以老少邊窮地區居多。
比如,蘭考縣是國家級貧困縣;李克強的聯系點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也是貧困旗;張德江的聯系點福建省上杭縣是著名的革命老區;而俞正聲的聯系點云南省武定縣是少數民族聚居區,目前少數民族有彝族、傈僳族、苗族、傣族、回族等,超過比例一半以上;王岐山的聯系點山東省蒙陰縣則是孟良崮戰役所在縣,是沂蒙山區革命根據地的中心。
盡管常委們的聯系點地跨南北、橫貫東西,但仍有規律可循。仔細觀察發現,7位常委對各自聯系點的選擇多與其本人的經歷和當下的職務存在密切關聯。
習近平第一輪實踐活動時的聯系點是河北省。眾所周知,該省正定縣是習近平基層歷練起步的第一站,對此地的熟悉自然有利于調研的開展。而第二次聯系點習近平選擇蘭考縣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焦裕祿。
身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的張德江在江蘇、福建兩地視察時,除對群眾路線作出表態外,將焦點放在了縣人大工作上。同樣,主持政協工作的俞正聲將視察地點選在了少數民族眾多的云南省,對省、市、縣級政協進行調研和指導。兩人選擇的聯系點都與各自主管工作十分對口。
和第一批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7常委的聯系省相比,此次的7個聯系縣,選取范圍和第一批完全不重合。歸納起來,兩批教育實踐活動,7常委的調研、考察范圍已經覆蓋了14個省區,最大程度地做到了“全覆蓋”。
其中,習近平聯系了河北和河南,李克強聯系了廣西和內蒙古,張德江聯系了江蘇和福建,俞正聲聯系了甘肅和云南,劉云山聯系了浙江和陜西,王岐山聯系了黑龍江與山東,張高麗則聯系了四川和吉林。聯系點的范圍遍布東西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