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杰
4月中旬的一個下午,西南交通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副總經理康凱寧和成都市副市長茍正禮進行了三個小時的長談。談話的主題是,推動科技成果轉化,這錢該不該由政府來出?
此前,他和成都市科技局局長唐華一直在試圖說服茍正禮,希望由政府劃撥財政資金,專門用于科技成果的“轉化”環節。但副市長茍正禮一直遲遲不肯出手,希望能在觀念上為政府“出錢”尋找到合適的理論基礎,“茍市長非常崇尚市場的力量,擔心政府做了不該做的事,干擾了市場”。
說服別人,對康凱寧來說并非難事。頗具“說客”氣質的他,對很多問題有自己的觀察視角,“現在科研、轉化、孵化成為三個基本環節??蒲惺怯芍醒胝?、各級政府出資,形成了實驗室樣品、樣機和實驗結果,然后科研經費就到頭了。下一步要向產品轉化怎么辦?財政部經費沒有這筆錢,教育部經費也沒這筆錢,社會資本又不敢投。”他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這筆錢必須要地方政府投,“政府投入這筆錢,是有回報的,科技成果轉化和孵化成企業后,一定會在當地落戶?!?/p>
三個小時長談后,副市長茍正禮終于被康凱寧說服,“副市長說,三個環節中,越往前越具有公共性和基礎性,越往后越具有市場性和公司性。轉化這個環節,是最薄弱,也是最重要的。這個環節有點靠前,具有公共性和基礎性,政府應該出錢?!?/p>
類似觀念的創新正在不斷改變成都科技項目的形成方式、財政投入模式和政府服務方式,也在潤物無聲地改變成都在西部乃至全國“創新版圖”上的位置。
以高鐵技術為例,隨著中國正由高鐵技術的輸入國一躍成為輸出國,西南交大也在高鐵自主創新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從最初時速幾十公里,到創造出416.6公里世界鐵路運營時速紀錄的CRH動車組,大多數高速動車組車輛上線前的試驗,都在西南交大牽引動力國家重點實驗室進行。西南交大為高鐵的“中國標準”貼上了自己的標簽:學校自主研發了擁有獨立技術標準和技術體系的客運專線綜合SCADA系統,為國家鐵路建設節約了巨額資金。一系列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鐵路道岔技術,打破了德、法兩國對高速道岔市場的壟斷。
這些觀念創新和技術突破,匯聚起來,是成都正在謀劃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其核心要義,是要立足成都自身稟賦,以相對有限的資金和時間成本盡可能換取最大的成果回報,走出一條具有成都特色的創新發展之路。
這些努力,正在改變成都“創新驅動”的定義,也在改變著這片土地上,科技創新從成果、到產品、到項目,再到產業的整個環節,潛移默化地攪動起科研學者、政府主管部門和社會資本的活力,希望最終促成產業的活力,乃至整個城市的活力。
成都的主政者在思考如何科技創新時,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是,誰來創新?
“過去一談科技,就想到技術,研發,只想到前端?,F在要往后面延伸,后面是什么?是企業、產業和經濟?!背啥际锌萍季志珠L唐華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創新不僅具有科技屬性,還具有經濟屬性,“不僅僅要有技術,還要有產品,產品還要走向市場。”
擁有經濟學博士學歷的唐華,給人典型的“知識女性”印象。在她看來,“創新驅動發展”,應該把重點放在“發展”上,“成都目前的創新驅動工程,目標是實現科技與經濟的結合,解決科技經濟兩張皮的問題”。
“兩張皮”現象,最典型的表現是,如何實現由科技成果到產品的轉化?
為解決這個問題,21世紀初,教育部、科技部為推動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在不少大學成立了科技園,希望利用高校的人才資源、技術成果資源,孵化科技型的中小企業。
“走過十來年后,目前看,路線基本是正確的,但效果不盡如人意”,康凱寧坦言,原因來自方方面面。
障礙首先來自觀念?!敖淌诘挠^念和市場的觀念沒辦法對接,到底是技術說了算,還是資本說了算”,西南交通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總經理叢政說,技術和資本之間存在巨大的矛盾,有天然的不信任感。
“教授不善于用社會資本,沒有公司思維。在引進資本合作的時候,就把資本當‘龜兒子,會做很多不符合公司經營的決策和決定?!笨祫P寧說,在這個領域,必須給教授洗腦,“不服的話,就給他們講故事,從我自己當年‘菜鳥的經歷講起,必須改變他的觀念?!?/p>
對于以市場化規則生存的科技園來說,要孵化企業,必須先養活自己。要保證這條產業鏈正常運轉的前提是,必須有足夠的孵化條件,包括場地和資金,而要完全靠高校投入,顯然不現實。西南交大科技園則把目光投向了地方政府。

“三年前,雙流縣政府到我們這來招商引資,我們很氣憤,我們說,應該你們拿錢,到我們這引智。”康凱寧說服政府的理論是,“為了十年后不后悔,現在就得下彩禮,在研發階段完成后,就給錢,認養科技成果的童養媳,將來長大了以后,肯定是你們家的,跑不了?!?/p>
這一理論設想目前已經落地。西南交大科技園目前和雙流縣合作成立了天府新區研究院,學校出資4750萬和價值3500萬元的知識產權,雙流縣政府則提供341畝工業用地、60畝孵化用地和1.4億元資金。
“高校搞產業孵化,誰是最大受益者,是政府?!笨祫P寧說,地方政府拿出一兩億的轉化資金,相當于把幾十億的科研資金全部盤活了,是一個杠桿效應,“大頭其實都是中央政府出的,地方政府是撿了大便宜。必須要將心比心,不能只撿蛋,不喂雞?!?/p>
“政府最應該著力的就是做環境?!碧迫A認為,創新驅動的思路下,要引導地方政府,不能簡單只搞招商引資,要多思考,怎么樣能聚集創新要素資源。
在她看來,科技部門的著力點,就是大量鼓勵建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和產業化基地,同時要解決科技企業投融資問題,建立金融服務體系,引導社會資金和金融資本投入。
如果說科技創新是一個龐大的系統,那么產學研則是系統的經脈,如何能真正打通經脈,對創新效果至關重要。但現實中,存在種種阻滯。
障礙首先來自觀念,“我們經常聽到高校老師訴苦,只要去創辦企業,在單位會受歧視。”唐華說,高校里出去搞企業、橫向課題做得比較好的教授,在學院里往往比較受氣,評職稱時大家都不給他投票。
唐華想出的辦法是,要鼓勵高??萍既藛T創新創業,促進科研成果本地轉化。對于高校教師創業的,給予物質獎勵,從10萬到100萬不等。鼓勵科技人員為企業搞委托研發服務,凡是高校成果轉移轉化到企業,實行雙向補貼,同時補貼高校人員和企業。
“我們改變不了高校的規則,但可以換一種方式,你在那邊受了氣,在我這里給你戴一朵大紅花。”唐華希望,政府用好的政策,把高校院所的科技紅利和人才紅利挖出來。
走過十多年歷史的四川川大智勝軟件股份有限公司,在這方面則走出了一條自己的產學研深度結合之路。
公司的前身是四川大學游志勝教授帶領的科研團隊,現在發展成為空中交通和地面交通管理領域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軟件和設備供應商。“高校的慣例是,一個老教授帶幾個年輕教師,再帶幾個學生,申請課題搞創新。但這種模式始終做不大,有多少經費做多少事情,剩下錢大家分了。”公司副總經理宋萬忠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在借鑒美國經驗后,在上世紀80年代末,游志勝想到了團隊聯合的辦法,“把幾個科研團隊聯合在一起,場地共享,人員共享,設備共享,經費也共享。大家形成緊密結合的方式,瞄準一些前沿領域,一直做下去。”
通過這種方式聚集幾十個來自不同高校、不同專業背景的科研人員,最后申請到了國家軍工項目,并且通過這種方式,將創新人才隊伍穩定下來。
“我們一般只專注在有技術優勢、能夠和公司未來增長匹配、附加值比較大的領域,進行持續投入、持續創新,不會去橫跨完全陌生的領域?!彼稳f忠說,公司依托四川大學“視覺合成圖形圖像技術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國家空管自動化系統技術重點實驗室”等科技創新平臺和高層次的科研團隊,保持了持續的技術創新能力,實現了多項國家軍民航空管重大技術裝備的國產化。
除了人和觀念的因素,更多的體制障礙來自于利益訴求。唐華提及美國在1980年出臺的著名的“拜杜法案”,其核心就是由聯邦政府投入經費給國家重點實驗室或研究型大學所形成的知識產權,給予項目承擔單位,所有權和處置權都歸研究性大學或重點實驗室,“但目前我們國家投入經費給大學和科研院所形成的發明,屬于職務發明,是國有資產,擅自處理可能還涉及國有資產流失?!?/p>
西南交大科技園早在三年前就開始“吃螃蟹”:對于體制內教授的發明進行轉化的時候,職務發明專利權,由發明團隊和學校共享,各占50%知識產權。
產生的收益,按以前的政策是獎勵權,現在則變成財產權。西南交大材料學院黃楠教授就是這一政策的受益者。他帶領的團隊用20年時間研究出心臟血管支架的一系列成果和專利,在分享“財產權”這一新政下,科技園請第三方進行了評估,價值1500萬元的知識產權,由學校和團隊分享。
“這就相當于把750萬無形國有資產贈送給了發明團隊。”康凱寧坦言,這種做法在全國獨一無二。不少高校擔心國有資產流失的風險,或者知識產權分享在實際上不可操作性等原因,不愿意踩這個雷區,但西南交大科技園敢于在知識產權上做文章,進行體制創新。
“如果不這么做,才是真正的國有資產流失。”康凱寧對此很執著,“科技成果是有生命周期的,過了青春期的科技成果是不值錢的,必須要盡快轉化,不能打著保護國有資產的名義浪費國有資產?!?/p>
唐華說,成都也即將效仿國內其他大城市,出臺相關政策,旨在鼓勵高等學校開展科技成果處置權的改革和收益分配改革,要賦予高等學校自主處置權。
從今年起,成都市擬每年拿出10億元財政資金推動實施科技創新驅動發展“六大工程”,涵蓋企業能力、產業升級、區域創新、校地協同、科技人才、創新環境等6方面。
在唐華看來,這一系列政策的出臺,背后的核心邏輯,其實是政府的科技管理部門要通過完善政策和工作方法來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必須要對自己的部門“動手術”。
“過去分配科研經費,通常是政府找專家,出一個指南,掛到網上,企業會出于怎么把項目申報下來的目的,寫項目申報書??萍疾块T再找一些專家進行評審,如果項目和團隊都靠譜,就把經費給他?!碧迫A坦言,這種方式的最大問題是,出題目的人,和真正做事的人,思路不一定吻合,“企業最需要的科研產品,可能在政府指南里沒有,企業出于要拿到錢的目的,就圍繞指南寫一份報告,從而導致政府的財政資金效率不高?!?/p>
成都進行了大膽改革,由科技管理部門先研究產業,編制產業技術路線圖,“由企業、高校院所專家、政府管理者在一起,一次又一次頭腦風暴,最后以企業為主,來找出每一個產業領域的技術比較優勢和未來市場發展方向。”
唐華說,這種方式和以前相比,變化巨大,“真正體現了在研發領域,由企業出題目。”由此帶來的好處是,政府管理者參與進去后,很清楚到底企業需要什么樣的支持,“技術路線圖編制完成的時候,就是產業集群重大專項凝練完成的時候,這個過程非常市場化,讓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話語者。政府再去支持企業,不管是100萬、1000萬,都敢大膽去投?!?/p>
產業技術路線圖編制完成后,如何用好,也是對政府工作的考驗。唐華說,針對技術路線圖研究的成果,可以了解成都在某個領域的比較優勢,和未來市場的發展方向。從而依托成都的龍頭企業,聯合上下游企業,整合高??蒲性核Y源,來做產業集群的重大專項,搞重大科技攻關。再依托這些重大專項,去向國家申請更多資金,整合民間資本投入,包裝成實實在在的重大產業化項目。最終要實現的是產業價值鏈的提升和產業鏈上缺失環節的完善。
唐華以移動互聯網產業為例,這是首批被制定產業技術路線圖的產業。在上述思路下,科技局和三零瑞通公司共同啟動了產業集團協同創新重大專項,企業投資7500萬,政府投入1000萬。項目開展以后,繼續支持企業向國家爭取資金,同時面向社會融資,把項目做大。近期,三零瑞通已經爭取到了財政部12億的投資。同時依托這個專項,再謀劃網絡空間安全產業化基地,項目打算落戶成都,投資50億。
“這個項目是一個典型案例,通過市本級財政的1000萬,引導了本土企業和高校院所來投入,去向國家爭取更大投入,再去吸引更多企業來投入?!碧迫A總結,這樣一種通過科技創新帶動的產業升級模式,可以概括為“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完善資金鏈、提升價值鏈”。
一個產業技術路線圖,改變的不僅是科技部門的工作方式,還將改變更多部門的布局思路,乃至一個地區的發展思路。唐華認為,投資服務局拿到路線圖,是招商引資的導航圖。經信委拿到后,可以為發展產業提供技術支撐和指引。發改委拿到后,在做整體產業宏觀布局的時候,可以知道成都的比較優勢。而區縣的產業園區則可以直接拿來使用,“現在是創新驅動,不是投資驅動。不是往哪里投的錢多,哪里就能發展起來,而是哪里聚集的創新要素多,哪里才能發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