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君
凌晨1點半,三聯書店總經理樊希安從4樓辦公室來到1樓賣場,又漫步到地下一層,數了數看書的人數,一共135位,他很滿意。“從三聯書店4月8日開始24小時試營業以來,我最擔心的就是客流問題,現在看,這不成問題了。”24小時試營業半個月后,樊希安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此時,書店樓上樓下十幾張小書桌旁都坐滿人,通向地下一層的著名“看書樓梯”一側也坐著七八個讀者,只不過有人在讀書,有人趴著或靠著墻已經睡著了,這樣的場景被書店副總經理張作珍發布到微信上,自三聯書店24小時試營業以來,他頻繁更新微博和微信,“昨晚24小時書店夜間銷售額高達5.6萬元,昨天白天銷售額高達9.2萬元。”這條微信發布于4月27日下午。而4月9日晚9點至次日早9點,三聯書店的銷售額是24000多元,比試營業第一天銷售多10000元。
2014年,“全民閱讀”被寫進了政府工作報告。在世界讀書日到來之際,李克強總理給三聯書店回復的信成了當天的大新聞之一。
在樊希安的辦公室,書柜占據了一整面墻,全是“三聯版”,在書柜旁邊,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的合影格外醒目。
今年59歲的樊希安畢業于吉林大學中文系,從吉林省委宣傳干事一直做到吉林人民出版社總編輯,2005年調入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任總經理、黨委書記。
今年1月份,李克強總理聽取各界對《政府工作報告(征求意見稿)》的意見和建議,組織座談會。樊希安作為出版界唯一代表,提的建議是“倡導全民閱讀”,“希望報告能倡導全民閱讀,這也是大家的意見,我只是提了出來。我知道總理自己非常愛讀書,三聯書店80年店慶的時候他給我們寫過信,提出只有讀書才能掌握新知。”
李克強的夫人程虹也是三聯的作者。她翻譯的“美國自然文學經典譯叢”(包括《遙遠的房屋》《低吟的荒野》《心靈的慰藉》《醒來的森林》4本)去年5月由三聯出版社出版。
提倡“全民閱讀”后來成為了總理政府工作報告關鍵詞之一。
4月8日,三聯書店開始24小時營業。“試運營幾天后,效果很好,我就寫封信向總理匯報,沒想到很快得到回信,很興奮,也長出一口氣。”樊希安說。
在三聯書店四樓辦公區,李克強的復信復印版被張貼到布告欄上。信中寫道:
獲知你們于近日創建24小時不打烊書店,為讀者提供“深夜書房”,這很有創意,讀書不僅事關個人修為,國民的整體閱讀水準,也會持久影響到整個社會的道德水平。希望你們把24小時不打烊書店打造成為城市的精神地標,讓不眠燈光陪護守夜讀者潛心前行,引領手不釋卷蔚然成風,讓更多的人從知識中汲取力量。
布告欄對面正是韜奮先生的頭像,背后是他的金字名言“竭誠為讀者服務”。
“大概8年前,我去過臺灣誠品書店,回來后就總惦記著能學學誠品,開夜店。但當時條件不成熟,我們只能延長營業時間。而且,臺灣是亞熱帶氣候,一年四季一件衣服。北京四季分明,冬天半夜還會有人來嗎?我最擔心的就是客流問題,還真不是錢的問題。如果晚上沒人,我還是開不下去。”樊希安說。
兩三年前,三聯書店把二樓出租給“雕刻時光”咖啡館,當時還有人哀嘆“三聯書店代表的閱讀時代的凋敝”。而正是“雕刻時光”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的變化,卻給樊希安吃了一顆定心丸,他發現以前去雕刻時光喝咖啡,空位很多,可自去年下半年以后,無論什么時候上樓,總是人很多,找不到位置了。
客流優勢已經形成。
站在書店門口,西邊是中國美術館和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南面有華僑飯店、商務印書館、北京人藝和王府井步行街,東邊是隆福寺商圈——地鐵六號線開通,讓這里的交通更便利,在樊希安眼中,三聯文化圈已經出現了,明顯增加的客流成了三聯“賣夜宵”的保障。
不僅僅是客流保障,一些政策利好也讓樊希安有了開夜店的底氣。
2013年年底,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下發了《關于延續宣傳文化增值稅和營業稅優惠政策的通知》,規定自2013年1月1日起至2017年12月31日,免征圖書批發、零售環節增值稅。今年年初,財政部和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又決定對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12個試點城市開展實體書店扶持試點,56家實體書店共計獲得9000萬元中央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三聯分得100萬元。
樊希安透露,北京市委有關部門也已經表示,24小時書店開辦之后,每年都會給予其一定的資金扶持。
“我們房子是自己的,1700多平方米,租金這塊就省了。去年書店盈利40多萬,如果免除增值稅五六十萬,每年就有100萬,國家再補貼100萬,足夠了。”樊希安對《中國新聞周刊》透露,整個三聯航母的盈利來源是出版社和雜志社,“出版社每年要出700多種書,三個多億發行碼洋,包括出版書籍和雜志等,去年營業收入達到2.7個億,有6000多萬利潤。我們真不仗著實體書店掙錢,保本就可以”。

24小時書店試營業至今,樊希安反復給人家算賬,“24小時營業主要的費用來自人工成本,其他的還包括電費、水費等等,第一年還需要換一些空調,增加冷風和熱風的供應;書架要更換,門臉的美化、書店前停車場的平整,頭一年我們需要200萬元。不過成本會逐年減少,明年150萬就夠了。如果我們經營得好,即使國家不拿那100萬元,也能自負盈虧”。
在24小時試營業前,三聯書店副總經理張作珍的預算是,只要平均每晚圖書銷售能有5000元至10000元,就可以開下去。結果已遠遠超出他的預期。
“一些讀者從河南、山東專門過來,在這里感受一夜,然后再坐車走。我很感動。”媒體的熱情也出乎張作珍的意料,試營業首夜,有約50家媒體在書店蹲守。近半月以來,總有人扛著“長槍短炮”穿梭在讀者之中,或者在店門口、收銀臺、樓梯間“現場直播”。
“這還是書店嗎,不是了。其實大家關注的是一個大眾文化的新景點,或者說是一個社交新熱點,而不再是一家傳統書店了。”一名都市報副總編輯表達了另一個擔心,“就像天安門廣場、長安街上路燈必須要亮著,那是象征。三聯的燈光如果不出意外也會亮下去,為了維持,會加大投入,不會考慮經濟效益。來三聯的都是愛書的,甚至是書蟲,是太小一部分人的狂歡,不代表全民閱讀的開始。”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在接受媒體記者采訪時更直言不諱:書店24小時營業不僅違背零售業規律,同時也與人們的生活方式相背離——總體來說,晚上12點之后的書店開業沒有意義。
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項目研究員劉選舉認同陳少峰的觀點,“不管是一個人,還是與朋友一起去書店夜讀,與在家里讀書的不同之處,無非重點在于‘在書店的自我暗示,而非讀書,場景大于實質,形式大于內容,更像一種娛樂、社交、約會方式。”
“市場的力量終究是強大的,通宵營業的書店又能走多遠呢?”劉選舉提出疑問。
還有質疑聲音表示:“全世界好像只有臺灣誠品書店的部分連鎖店是24小時營業,其他那些世界更著名的書店都沒有這么做。”
即便是以通宵營業為特色的臺灣誠品書店,其目前的經營策略也是“復合式經營”:非書部分營收比重達到70%,商場餐飲占到20%到25%,書店部分只占30%。港銅鑼灣的誠品書店曾嘗試通宵營業了一個月,隨后停止。 對于這些聲音,樊希安認為,三聯開“夜店”只是個例,“三聯有自身的文化底蘊,再加上國家和社會的支持,我們努力為書香中國做點事情。‘深夜書房只是少部分書店的作為,當然不能、也沒必要普及。”
4月26日,三聯書店也在一樓兒童圖書區開辟出一部分柜臺,準備銷售如24小時營業紀念藏書票,“讀·一夜”的紀念布袋等文化衍生商品。
知名編劇史航拒絕網絡購書,他是三聯常客,試營業第一天晚上,他“打車趕去支持”,買了九本書。不少讀者像史航那樣,在三聯夜晚享受著純粹閱讀和閱讀之外的樂趣。
樊希安在多次凌晨三四點“巡店”中發現看書的大都是年輕人,“人們生活方式發生變化,有相當一部分人是晝伏夜出的,不因為天氣狀況而變化。他們可以看書,不買也行,可以睡覺或者小聲交談,只要不影響別人,三聯就歡迎。”
4月29日早上6點,《中國新聞周刊》記者在書店看到,只剩不到20個讀者,包括一個坐在樓梯一側已睡著了的年輕人,他身邊放著一本《京味兒》。“早晨起來人最少,人們要趕早班車和地鐵回去。”收銀臺的工作人員說。
也有人認為,這個熱鬧只是“實體書店和傳統閱讀的回光返照”。
2010年初,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等3家協會聯合發布《圖書公平交易規則》。該規則的主要內容在于限制網上書店的定價,限制折扣門檻。但至今,遵循規則而行的網上書店寥寥無幾。網上書店仍對書進行比較低的打折銷售,“導致很多讀者只是到實體書店看看書的名字,之后去網上買。在不少國家都有法律規定,新書出版后一年內或者18個月之內不能打折,這樣網店和實體書店都會相得益彰,這樣就能使得實體書店不受到那么嚴重的傷害。”樊希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