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總書記最近考察北京時,談到京津冀發展,強調要打破“一畝三分地”思維。
這個表達很具中國特色,也是當前都市圈、城市群、大流域治理中的迫切問題。不過,“一畝三分地”的思維方式以及行為習慣,全世界都有,日美歐等發達國家與地區都在考慮如何破除這種固有思維。
日本有47個一級行政區,各自都有自治權,理所當然要精心考慮“一畝三分地”的事情。
2008年我曾隨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研修班去日本考察,正逢日本在討論通過《日本國土形成規劃》。日本人的做法是,將整個國家劃分為10個廣域地區,進行“廣域地方規劃”,包括東北圈、首都圈、中部圈、四國圈、九州圈等等。其中的首都圈大約就相當于我們國家的京津冀地區。
日本人把這十個廣域地區的各種數據拿出來,與世界上的其他國家相比較。給我的感覺是,這像是多個強有力的“國家”在聯合,而不是一個“小日本”。
美國有8萬多個地方政府。按照美國人的思維方式,地方政府首先必須是“守土有責”,也就是每個地方政府都有特定的職責,8萬個腦袋必須各想各的事。但是,自20世紀20年代始,大都市區不斷發展,現已成為美國城市化的主要空間模式。目前,全美大概有260多個大都市區,80%的美國人口居住在大都區。這一現象促使美國人要打破“一畝三分地”的思維。
有的大都市區建立了由地方政府參與的半官方性質的聯合機構,類似于我國長三角地區的十幾個城市的聯合會。有的大都市區建立了有行政權威的大都市區政府,波特蘭大都市區政府就是其中一例。有的大都市區設立功能單一的特別區及其專門機構,如加利福尼亞州南海岸大氣質量管理區。
歐盟囊括多個歐洲國家,“一畝三分地”思維更加明顯。歐盟從整體利益出發,注重發揮歐洲委員會、歐洲理事會、歐洲區域委員會、歐洲投資銀行等機構的主體協調作用,推動多層次談判與協調機制,制定出跨國、跨地區的各類規劃,以此打破“一畝三分地思維”。典型的成果是《歐洲空間發展展望》。
歐盟許多國家內部,都是通過大區層級的工作來整合發展資源。比如法國,其基層行政單位是市鎮,有近4萬個。20世紀60年代戴高樂執政時期,建立了經濟大區。發展到現在,法國本土擁有22個大區,還有4個海外大區。大區面積在1萬~3萬平方公里,人口超過100萬,一般不多于300萬。大區的職責是通過制定經濟發展規劃、空間規劃等,來協調大區內部的基礎設施投資,治理各類社會問題。
這些國家和地區基本都是由于工業化、城鎮化帶來了區域發展變化,出現了大都市區、廣域都市區或城市群現象,所以才尋求相應的思維模式來治理這類區域。
京津冀地區也是如此。三地人口加起來有1億多,土地面積21.6萬平方公里,顯現出城市群建設發展的雛形。京津冀有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區域一體的現實條件,當前又面臨著區域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大氣污染聯防聯控的迫切任務,合作發展的內在需求十分突出。打破“一畝三分地”思維,推動京津冀發展,恰逢其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