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江濤+于曉偉

中午12點整,90歲的老人愛華拄著拐杖,顫顫巍巍邁上中大福泉餐廳門口的臺階。這是一家墻壁粉紅的潔凈店面。
不等她推開店門,早有服務員開門迎出來。
對于這家餐廳的服務員來說,在午間留神門外蹣跚而來的老人、為他們開門,是必須的。
中大福泉是北京市西城區月壇街道提供餐飲服務的居家養老簽約服務商。它其實也提供早餐和晚飯,而對老年人來說,午餐似乎更難解決。
吃飯問題,一直是月壇街道努力建設的居家養老體系的核心內容之一。如今,在這個體系中,也有了醫療服務、老年人應急服務、老年茶座、孤獨老人定期扶助等服務內容。
像中國大多數進行居家養老體系建設實踐的地方一樣,如何理順政府、社區和市場三者之間的關系,一直是這個擁有3萬名老年人的區域著力解決的問題。
15分鐘服務圈內,肯定能找到老年餐桌
“一份冬瓜丸子湯,一兩米飯?!甭渥?,老人專用餐單就加急送進了后廚。大約5分鐘后,冒著熱氣的飯菜就端上了桌。服務員幫愛華盛上一小碗湯,又把筷子遞到老人手里。這頓葷素搭配的午飯,老人一共支付了17元老年券。
中大福泉餐廳位于西城區公安社區西北角,社區外的路人基本看不到餐廳的招牌。月壇街道辦事處副主任申潔告訴《瞭望東方周刊》,這里的老年餐桌分為堂食和送餐兩種形式,已經覆蓋了街道的26個社區,“15分鐘服務圈內,肯定能找到老年餐桌。吃飯已經不是問題?!?/p>
中大福泉餐廳有兩輛流動午餐車,能夠提供10樣熱炒菜,主食有米飯和饅頭。
“開始并沒想到要做這些?!?0歲的餐廳老板曾慶軍告訴本刊記者,他退伍后在公安社區做送桶裝水生意,為了解決工人的吃飯問題,決定嘗試開個餐館。
而開“老年人餐廳”雖然備受歡迎,但總有挑戰。
首先是經營。“油條一元,已經6年沒漲價了?!痹鴳c軍說,早餐就需要4名員工,每天都要用掉一袋50斤的面粉。約400根油條,加上豆漿豆腐腦,每天早上大約能賣600元。
“面粉錢就要100元,加上人工費、水電煤氣費等,還有從超市里買的品牌花生油,油條這一元從來都是倒掛的?!痹鴳c軍說,漲價就會影響口碑,倒掛的費用只能用午餐、晚餐以及他另外經營的一家超市來平衡。
老人們也知道他的難處,不僅自覺維持秩序,還幫服務員擺放盤碗,收拾桌子。
另外一些挑戰,則是難以預知的。
比如,有些顧客沒法接受禁煙的規定。一次,一伙年輕人在上完菜后開始抽煙,店員提示后,這些人不結賬就罵罵咧咧離開了。給老年人先炒菜、先上菜的規矩也遭到一些人的反對。
事實上,專門針對老年人的餐廳,自然把另外一些顧客拒于門外:廚師已經習慣軟爛、清淡以及少油、少鹽,這很難讓喜歡重口味的年輕人滿意。
至于送餐,“很多時候感覺店里人手不足。”曾慶軍說,現在人力價格飛漲,每個月餐館的員工工資就要支出5萬元左右,所以也不敢再增加人手。
人力問題是曾慶軍目前的最大難題,“最開始1200元月薪就能雇到,現在2800元,管吃管住,還不好找人?!鼻闆r最緊張的時候,他自己炸了半個多月的油條。
“今年餐飲行業的大局勢不好,算下來大概只能持平。”曾慶軍說,這一方面歸功于公安大學為了支持老年飯桌,多年來一直沒有給他漲房租。另一方面,他也得到了社區和街道的支持。
老人在哪養老
月壇街道目前有3.1萬名60歲以上的常住老人,占常住人口總數的27%。承擔老年餐桌的單位,包括聚德華天、慶豐包子鋪、嘉和一品粥等餐飲連鎖企業在內的近20家餐飲企業,其中部分企業提供送餐上門的服務。
在這些與街道簽約的企業就餐,可以使用北京市為老年人發放的老年券。更重要的是,這部分企業可以得到政府給予的營業額6%的補貼。
在街道層面,每年還對這些企業給予一定數額的獎勵。以獎代補,是不希望菜價上漲。
月壇街道的居家養老體系建設,始于一次調查。
“月壇地區部委單位多,有很多部委的居民院和職工。相對其他街道,我們這里的老齡化更突出?!蔽鞒菂^月壇街道辦事處宣傳部部長張穎告訴本刊,早在2004年之前,月壇街道特別針對本社區60歲以上老人做過一次詳細調查,一方面希望掌握老齡化的整體情況,另一方面也想摸清老人們的需求。
通過調查,老年人被劃分為自理、半自理以及無法自理三種情況。能自理的老人,精神層面的需求更加迫切,希望參加文體活動,書畫、唱歌、舞蹈比賽等。
半自理的老人們雖然身體狀況不太好,但還能活動,最大的難題就是用餐問題。
對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街道最開始考慮通過養老機構予以解決,但還是有一部分失能老人明確表示,不愿意去養老院。
事實上,附近一家開始由福利彩票基金支持的養老院,曾是西城設施最好的養老機構之一。而到2005年底,這個有著27張床位的養老院實際入住率只有20%。
已經投入大量財力物力的街道很快就找出了困頓的根源:養老院的定位與老人的實際需求存在錯位:一方面,自己有房子且能行動的老人,不愿意到養老院---經濟上既不劃算,養老院又不能提供專業護理服務。
最終月壇街道同天津一家養老機構合作,管理養老院。隨著專業服務力量的引入,入住率很快超過90%。
月壇街道不得不作出居家養老的方向性選擇,“老年人都在家里,必須考慮推廣在家里養老,并實際解決在家養老的困難。”張穎說。
這樣,自2004年起,月壇街道開始在汽南社區開展居家養老服務試點,服務內容包括理發、家政等日常生活照料,救助呼叫等醫療服務,書法、繪畫、音樂等文化藝術活動,等等。
從十幾個到1200個
汽南社區的養老故事,還要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說起。
月壇街道汽南社區是原國家機械工業部50年代建成的一處老居民住宅區。當時,為“營造歸屬感”,居委會開始為僅有的十幾位老年人提供志愿服務。如今,該地60歲以上老人超過1200名。
到了90年代,也就是中國開始進入老齡社會的階段,汽南社區的老年人數量激增。居委會決定通過聘請廚師和向個人開放承包,首先引入有償服務。
2000年起,“政府變得有錢了”,加之中央的引導政策,上級政府投入經費在汽南社區變為現實。這個時候,社區覺得自己可以做更多的事情了。
2004年,“無圍墻敬老院”的概念被提了出來。事實上,圍繞它建設的“社區居家養老支援體系”,成為關鍵。
居委會發揮主導作用,街道辦事處則在汽南社區支援體系的建設中扮演了關鍵角色:它能提供社區居委會不具備的政府職能,幫助居委會申請了開創性的社區建設委員會---首個具有法人資格的團體,也幫助居委會申請設立了醫療服務站、郵政所等設施。
另一方面,街道辦事處也為社區直接注入資金、租房子。
針對上述居家養老方式的資金來源,據張穎介紹,一是每年固定的社區公益金以及街道的財政支持,另外還有一部分是西城區對口職能局,比如民政局等提供的工作對接資金。此外,一些小規?;顒拥馁Y金則由組織者或者參與者自行解決。
在街道層面,這些工作由社區服務中心承擔,再往下的社區層面則都有相應的社區服務站,每個站都有一位專門的老齡辦主任,負責老人居家養老的相關工作,“有些是由社區組織的活動,也有街道組織的活動,比如有些文體類活動,街道的文化科也會涉及一部分?!?/p>
目前,在月壇居家養老體系的實踐中,逐步形成政府支持、民間組織承辦,市場化運作、專業化服務,并有社會力量參與、志愿者服務補充的運行模式。
作為月壇街道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課題的第一負責人、北京行政學院社會學教研部副教授李兵告訴本刊,要走月壇街道這樣的居家養老路徑,需要雄厚的政府財政支撐,“真正的社區養老,現在只有西城區有這樣的便利條件。”
他認為,養老本來就是社會福利事業,如果沒有政府投入,完全依靠市場的力量是行不通的,所以對更多地方來說,推行居家養老仍然任重道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