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雨
我的本職工作是律師,業余時間喜歡寫小說,讀小說。我喜歡看蕓蕓眾生在作家筆下個性鮮明、情感豐滿地活著。久了,似乎小說里的人物更真實,更讓我認可。我的職業讓我接觸到很多人、很多階層。有些人有些故事成為了我小說的素材,當然,這與當事人的隱私無關。小說其實就是人的故事,它給我們提供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情感,讓我們可以活在別人的世界里。我想,這或許就是小說長盛不衰的緣由。作者在寫小說的時候,也把個人信息寫進了小說。比如作者本人的喜好、價值觀、審美觀……所以當我沒有準備好的時候,我不敢寫。
信息時代,網絡時代,很多新聞比小說更像小說。比如小三反腐,偷出來的貪官,艷照門,情愛日記……很多故事的結尾是作家也虛構不出來的。看過一條報道:東莞很多廠女工多男工少,一些內地找不到對象的男子就到東莞,居然可以不工作卻享受幾名女工的供養。到一定的時候,他們各自回鄉,并不影響結婚生子。他們在一起既有生理上的需要,也有情感上的需求,也不排除相互之間的愛戀。當男女在一起功利成為第一的時候,愛情就成了奢侈品。
所以,和很多社會奇聞比起來,我的小說也只是“疑似”了。
很多東西讓我們看不懂、也弄不明白的時候,就有了“疑似”這個詞。比如疑似非典,疑似禽流感,疑似毒米,疑似毒豆芽……那愛情呢,也有“疑似”嗎?應該是有的。在巨大的物質渴求下,很多東西已經無法準確定義了,所以只能稱之為疑似,包括感情。
一個社會里疑似的東西多了,真的反倒沒有人信了。如官員總說自己是公仆,往往一查就是大爺。扶跌倒老人的,疑似肇事者;口吐白沫介紹藥品的醫生,疑似藥托;熱心介紹神醫的路人,疑似騙子……
這也就是我寫這篇小說的動機。我只是呈現了這樣一種“疑似”的生活狀態,我改變不了。但我還是相信真誠和善良,相信愛情的。
我小說里的人物大都是小人物,因為我自己也是。他們不算壞人,但也不是完全的好人。正是這些人構成了社會金字塔的基石。在《疑似愛情》里,馬云、蘇琴、葉之、藍等等,他們從農村來到城市,成為城市的最底層。他們彼此有需求,需要溫暖。他們其實不能真正進入這個都市,卻又不愿回鄉,寧愿“疑似”城里人。馬云和葉之,馬云和藍,葉之和文哥,蘇琴和那男人,他們之間有沒有愛的成分?我想是有的。但這些都不能稱之為愛情,所以只能疑似。如蘇琴說的:“俺需要愛情,但俺先需要錢過日子。”
有些老師或者評論家說我的小說屬于“都市題材”,但不能算是“城市題材”。我真搞不明白都市和城市的區別。有人說都市是指小城市里的一種生活狀態。是的,我從農村來到小城,盡管已經成家生子,朋友眾多,但我所有的文學情結仍然扎根于童年的鄉村。我在大學學的是數學,改行做律師,業余時間寫作,“不務正業”這個詞在我身上有了集中的體現。
感謝《陽光》雜志喜歡我的小說,也感謝小說這樣的文本,讓我可以“疑似”生活在他人的世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