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觀,胡 佳,杜華楊,趙坪銳
(西南交通大學高速鐵路線路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成都 610031)
我國在板式軌道結構[1]的基礎上,開發了CRTSⅠ型板式無砟軌道結構,并應用于秦沈線、哈大線、遂渝線、滬寧線等多條客運專線[2]。CRTSⅠ型板式無砟軌道主要由鋼軌、扣件、軌道板、水泥乳化瀝青(cement and emulsified asphalt,CA)砂漿及混凝土底座板等組成。其中,CA砂漿是軌道板與底座間的充填材料,起支撐、調平、吸振和隔振等作用,是高速鐵路板式無砟軌道的關鍵功能性材料之一[3-5]。
高速列車的反復作用可能使得CA砂漿層發生疲勞破壞,從而影響列車行車安全,增加維修維護的費用。國內也進行過CA砂漿的相關研究,文獻[6,7]通過CA砂漿室內疲勞試驗得到了一些結論。
然而,列車疲勞荷載作用位置的不同,軌道結構各部位的力學響應也會不同。本文意在探討列車荷載作用下CRTSⅠ型板式無砟軌道CA砂漿層的疲勞壽命及分布狀況,為板式無砟軌道的結構優化與養護維修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模型中將鋼軌假設為彈性點支承梁,軌道板、砂漿層、底座和凸臺根據其實際尺寸采用實體單元模擬。由于僅考慮了列車荷載,各實體間采用粘接,建立CRTSⅠ型板式無砟軌道彈性地基梁體模型[8]進行分析。地基采用線性彈簧單元,其剛度值由地基系數等效得到。軌道板、CA砂漿和底座板均只約束其縱向和橫向移動,鋼軌兩端除垂向全約束,地基彈簧全部約束,模型如圖1所示。

圖1 彈性地基梁體力學模型
根據國外經驗及國內秦沈客運專線實驗結果:無砟軌道試驗速度為321 km/h時,軸重均值為78.45 kN,表1列出了我國秦沈譜和德國譜的輪軌力均值對比。本文模擬實驗輪對荷載取其均值78.45 kN進行計算[9]。

表1 輪軌力的數據模型統計結果[9]
為了確定出軌道結構各計算點處所受到的最大應力值,在中間軌道板上鋼軌頂面確定出10個加載點。加載點及加載順序如圖2所示,圖中1-10代表加載位置。

圖2 列車荷載加載示意
因疲勞應力循環大小變化與荷載大小變化相關,考慮到一個轉向架通過時前一對輪對對下一對輪對的影響,故列車荷載作用下循環應力可按照公式計算

式中,σ0為軌道板最大壓應力,由有限元分析得到;xi為第i組輪對到計算截面之間的距離;k為軌道系統特征參數。
根據公式(1),可得單個轉向架通過時的時間歷程曲線,由于通過有限元可計算得到CA砂漿的應力,所以此處定義疲勞荷載時僅考慮其比例,即取σ0=1。由此得到一個轉向架通過時的疲勞荷載如圖3所示。
當列車如圖2所示方向自左向右行駛時,將每一個工況與對應時間歷程聯系起來,即可得到10個作用位置的荷載時間歷程曲線。各時間歷程橫坐標除第一個輪對距離作用點的距離不同,其余相同。

圖3 單個荷載時間歷程
本次疲勞分析擬采用全壽命分析方法。其基本思路是:從材料的S-N曲線出發,考慮各種`影響系數得出構件的S-N曲線,結合應力譜,按照Miner理論及其派生壽命估算式進行估算。Plamgren-Miner法則的數學表達式為

式中,D為在應力水平下的損傷分數;ni為試件經歷的實際循環次數;Ni為試件達到破壞時的循環次數。
文獻[6]在加載頻率為10 Hz、波形為正弦波的條件下,選擇了0.9、0.8及 0.7三個應力水平做純壓疲勞試驗,每個應力水平測試6~8個試件,根據不同應力水平下的壽命值,通過回歸分析得到了CA砂漿的疲勞次數對數lgN與載荷水平S的疲勞方程

由此,可繪制得CA砂漿材料S-N曲線圖,如圖4所示。

圖4 CA砂漿S-N曲線
由上述方法將荷載的時間歷程曲線和S-N曲線導入 MSC.FATIGUE軟件[10],得到CA砂漿層上表面對數顯示的疲勞壽命云圖,如圖5所示。

圖5 CA砂漿疲勞壽命云圖
由圖5可知在列車荷載的作用下,扣件下方CA砂漿表面為疲勞壽命最短的區域,其值為3.22×1010次。表2列出了最小疲勞壽命處的部分節點。

表2 最小疲勞壽命次數
由結果可知,CRTSⅠ型板式無砟軌道CA砂漿層在等值列車荷載作用下具有較高的疲勞壽命,CA砂漿層的易損壞部位為扣件下方,最小疲勞壽命位置位于距離板縫最近的扣件下方處。其余部分的壽命幾乎不受列車影響。
本文采用有限單元法,建立包括鋼軌、扣件系統、軌道板、CA砂漿層、混凝土底座等主要結構的CRTSⅠ型板式無砟軌道彈性地基梁體模型,以Palmgren-Miner線性疲勞累計損傷準則為基礎,結合荷載的時間歷程,采用全壽命分析方法對CA砂漿在不同列車荷載作用下的疲勞壽命進行分析,得出以下結論,CA砂漿最小壽命為1010數量級,扣件下方為最易疲勞破壞區域,其中,最小壽命位置位于距離板縫最近的扣件下方。建議在設計和施工時對該易疲勞破損區域需特別注意。
[1]佐佐木直樹.板式軌道[M].王其昌,譯.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1983.
[2]高亮.軌道工程[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10.
[3]金守華,陳秀方,楊軍.板式無砟軌道用CA砂漿的關鍵技術[J].中國鐵道科學,2006(2):20-25.
[4]SHIGERU M,HIDEYUKI T,MASAO U,et al.The mechanism of railway tracks[J].Jpn Railway & Transport Rev,1998,15(3):38-45.
[5]COENRAAD E.Recent development in slab track[J].Eur Railway Rev,2003,9(2):81-85.
[6]李云良,趙九野,等.CA砂漿疲勞特性研究[J].中國科技論文,2012,7(11):846-848.
[7]王發洲,劉志超.高速鐵路板式無砟軌道用CA砂漿的疲勞特性[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08(11):79-81.
[8]劉學毅,趙坪銳,楊榮山,等.客運專線無砟軌道設計理論與方法[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0:56-93.
[9]蔡成標,徐鵬.高速鐵路無砟軌道關鍵設計參數動力學研究[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2010(4):493-497.
[10]周傳月,鄭紅霞,羅慧強.MSC.Fatigue疲勞分析應用與實例[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