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苓,張 敏,魏雪梅,彭欐涵,李雪平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酒文化的不斷發展,飲酒成為社交中不可或缺的交際方式。多數人認為,喝酒能排憂解難、釋放壓力、溝通情感。即使知道危害也以為只會傷及胃和肝臟,而很少有人知道乙醇對心臟也是有危害的,酒精性心肌病(ACM)就是其中比較嚴重的一種。ACM是長期嗜酒引起的心肌病變,以心臟擴大、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為特征,屬繼發性心肌病[1]。早期病人戒酒后(6個月),心肌病的臨床表現可以逆轉[2],使心腔大小及左心功能恢復正常,即使心臟明顯擴大或伴有嚴重心功能不全者戒酒仍可使預后得到改善[3]。除此之外,嗜酒還會帶來心理方面的危害。有研究表明:酗酒成癮可出現孤僻、憂郁、暴躁和沖動等心理障礙,責任感、道義感和義務感都會下降,影響與他人的正常交往,甚至可導致家庭暴力、犯罪等事件的發生[4]。本研究對ACM病人采用常規綜合治療并輔以心理干預,取得滿意效果,現介紹如下。
1.1 研究對象 選擇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心血管內科2009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52例ACM病人。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26例。兩組性別、年齡、病程、文化程度、抑郁、焦慮癥狀、臨床表現、心力衰竭情況等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納入標準參照Donald提出的標準:大量飲酒史或反復大量酗酒史。長期大量飲酒一般指每天飲用乙醇125mL,約白酒150g或啤酒4瓶以上,持續6年~10年;有心臟擴大、心功能不全臨床表現。輔助檢查示:心室擴大、心功能下降,室壁運動彌漫性減弱、肺淤血;排除其他心臟疾病。
1.2 研究方法
1.2.1 干預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綜合治療,包括戒酒、抗心力衰竭、抗心律失常及常規健康教育(飲食指導、用藥指導、活動鍛煉指導等)。觀察組除常規綜合治療外輔以心理干預。
1.2.1.1 干預方式 配備專職護士(接受過專門健康知識培訓、心理咨詢知識培訓)負責,根據病人年齡、病情、人格特征、家庭及社會支持情況、理解能力制訂個性化的干預計劃(包括入院時、住院期間、出院指導及出院后電話回訪等);要求觀察組病人至少有1位或2位直系親屬及配偶參加,建立“醫護人員-病人及家屬”共同參與的干預網絡。
1.2.1.2 干預技巧 專職護士定期對病人進行有目的的訪談。采用傾聽法讓病人傾訴,引導病人抒發情緒,緩解心理壓力;采取疏導法,針對病人的負性情緒給予合理的建議和指導;采用意識轉移法,引導談一些輕松愉快的話題,鼓勵講述有趣的、愉快的、成功的經歷。
1.2.1.3 干預對象 病人及家庭成員,調動社會支持系統。①鼓勵家屬及朋友來醫院探視,講解飲酒與病人疾病的關系。向病人家屬講解長期大量飲酒病人的人格特征,飲酒導致的心肌損害以及住院后藥物控制心臟癥狀后的注意事項。②家庭健康知識輔導,主要分兩個不同的目標:向病人家屬傳授協助病人應對住院期間的各種心理狀況及戒斷癥狀的技巧;協助病人家庭處理因病人飲酒引發的其他問題,例如情緒、壓力、婚姻等問題,針對有特殊問題的家庭進行適時心理危機介入。③遵循知情同意的原則,建立病人家庭聯誼名單,把以前病人未復飲的成功案例介紹給新病人及其家庭,幫助病人和家屬度過危機期。④根據病人及家屬的知識水平向其講解戒酒知識、ACM的發生原因及其嚴重后果。⑤采取現身說法給正患病者講解自己的心得體會,分享如何戒酒,怎樣建立積極的心態,克服自己的負性情緒,堅持吃藥及良好生活習慣的建立等經歷。
1.2.2 出院后隨訪 出院后對52例病人均進行回訪6個月(包括電話隨訪及門診隨訪)。①詢問病人出院后飲酒情況:向病人講解過量乙醇對人體的危害,讓病人堅決戒酒;②詢問病人出院后服藥情況:向病人講解藥物對疾病治療的作用,使其了解按時服藥的必要性;③詢問病人病情變化。了解病人病情,囑其若有不適隨時就診;④飲食指導:指導病人飲食不宜過飽,保持大便通暢,食用易消化的清淡飲食,少吃肥肉等高脂肪食物,避免進食刺激性食物,使用利尿劑的病人應限制鈉鹽的攝入,多進含鉀食物。
1.2.3 評價指標 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分別于治療前后對兩組病人進行測評,同時與正常人群對照。測評由專職人員嚴格按規定完成。出院后繼續跟蹤隨訪6個月,用自制問卷調查表調查病人戒酒率、臨床癥狀、心力衰竭指標及心臟彩超結果等指標。
1.2.4 統計學方法 資料錄入者對每份問卷進行仔細核對,剔除不符合要求的問卷,將問卷調查結果采用雙人雙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或方差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使用SPSS11.00統計軟件包完成。
表1 干預前酒精性心肌病病人SAS、SDS評分與國內常模比較±s)分

表1 干預前酒精性心肌病病人SAS、SDS評分與國內常模比較±s)分
組別SAS SDS酒精性心肌病病人53.65±15.71 53.47±14.86國內常模 37.23±12.59 41.88±10.57 t值 5.60 5.47 P<0.001 <0.001注:SAS常模人數為1 158人,SDS常模人數為701人。
表2 干預前后兩組病人SAS、SDS評分比較±s)分

表2 干預前后兩組病人SAS、SDS評分比較±s)分
時間 組別 例數SAS SDS干預前 觀察組26 53.12±14.42 54.18±17.00對照組 26 52.86±14.58 54.08±15.15 t值 0.065 0.022 P>0.05 >0.05干預后 觀察組 40.64±4.59 42.13±7.25對照組 45.45±4.67 49.41±7.17 t值 -3.740 -3.640 P<0.01 <0.01

表3 出院后6個月隨訪情況比較 例(%)
3.1 心理干預可以減輕ACM病人的焦慮、抑郁情緒本研究結果顯示,ACM病人的SAS、SDS得分明顯高于常模,焦慮、抑郁可導致病人長期飲酒過度、過量,從而進一步加重心臟的損害。因此,對該類病人進行早期心理評估是很有必要的,及早給予心理干預有利于疾病的康復,有利于病人應對方式的改變。本研究結果表明,實施干預后觀察組病人SAS、SD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因此心理干預可以減輕ACM病人SAS、SDS情緒,提高病人生活質量。
3.2 心理干預可以降低ACM病人再飲酒率,改善預后 早期ACM戒酒可使病情逆轉,擴大的心臟可望恢復正常,晚期心力衰竭病人預后較差,死亡原因多為難治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其預后優于擴張性心肌病。戒酒病人的病死率為9%,而沒有戒酒病人的病死率為50%[5]。本研究結果顯示,接受心理干預的ACM病人再飲酒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戒酒從根源上消除了乙醇對心肌細胞的毒性作用,阻止病情進一步發展,大大改善病人的預后情況。
3.3 采取病人-家屬-社會網絡共同參與的心理干預方法可提高早戒酒率 ACM最早、最明顯的癥狀常常是心悸,癥狀進行性加重,逐漸出現乏力、勞力性呼吸困難。從心悸出現到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癥狀時間為2個月至半年,說明該病病程隱匿,一旦確診,病情已經很嚴重。本研究根據病人不同的情況,制定個性化的心理干預措施,干預對象包括病人及家屬,充分調動了社會支持系統,并通過現身說法等途徑進一步提高人們對ACM的認識。同時對嗜酒人群講解乙醇對身體的危害,督促勸導其早日戒酒。掌握了長期大量飲酒危害身體的知識,提高早診斷、早治療率,防止貽誤病情,給社會及家庭減輕了負擔。
ACM是由于病人長期大量攝入乙醇導致心肌病變,使心腔內徑增大、心律失常以及心力衰竭癥狀的心臟疾病。它是由乙醇及其代謝產物乙醛毒性效應所致的心臟病[6]。在心血管系統可呈現酷似擴張型心肌病的表現[7]。有研究表明,乙醇引起的心肌抑制是可逆的,經戒酒以后,心功能恢復良好,心腔無進行性擴大[7]。它是一種可以預防、可以治療的繼發性心肌病、因此早期給予心理干預、嚴格戒酒、堅持適量的體能鍛煉、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對治療和預防ACM復發都將獲得良好的效果。
[1]陳國偉.現代心臟內科學[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944-946.
[2]王吉耀.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34.
[3]原琪,趙淑萍,烏云高娃.19例心肌病的臨床分析[J].中國醫藥導報,2007,4(3):43-44.
[4]劉莫鮮.酗酒:一個亟待深入研究的社會問題[J].社會,2002,11:43-47.
[5]劉愛芬.酒精性心肌病19例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08,3(32):100.
[6]李中言,關青.酒精性心肌病研究進展[J].臨床薈萃,1997,12(17):778.
[7]馬麗.15例酒精性心肌病臨床觀察[J].中國醫藥導報,2010,7(13):209-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