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北方

《一篇讀罷頭飛雪,重讀馬克思》
韓毓海 著
中信出版社
2014年3月版
李敖說,世界上最恐怖的動物是前妻。我沒有前妻,對此論斷不敢妄評,但我知道有一種動物比較恐怖,而且可以肯定地說,很多人會跟我有同感,這種動物叫“馬院老太太”。
原因何在呢?在于教育方式,在于教師的水平。馬院老太太(當然也有男老師)的教條、刻板、面目可憎是出了名了,連帶著讓學生覺得馬克思教條、刻板、面目可憎。
我了解的是多年前的情況了,據說現在有的馬院教師又變了,甚至在課堂上專門講馬克思主義錯了,給世界帶來了多少災難云云,完全是胡來。
馬克思主義怎么樣,當然要自己讀一讀才知道,可惜很多人被老師搞得沒興趣讀了。馬克思刻板嗎?當然不!“商品愛貨幣,但是‘真愛情的道路決不是平坦的。”這樣的話不但不刻板,還很有趣!馬克思錯了嗎?我所見過的那么說話的,都是些連馬克思主義的ABC都沒搞明白的家伙,比如某某著名經濟學家。
可是自己讀馬克思又不太容易了,因為他太淵博、太深邃了,能堅持獨自把《資本論》啃下來的人不多。學習馬克思主義,還是需要一個好向導。
好向導現在有了一個,他便是韓毓海教授。繼《馬克思的事業》一書之后,他又出版了《一篇讀罷頭飛雪,重讀馬克思》,繼續他重新闡釋馬克思的工作。
以上關于教育方式的牢騷可能會讓人誤以為這本書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簡單介紹,絕不是的。延續上一本書的主題,韓毓海集中闡釋了什么才是馬克思批判的真正的資本主義—基于信用機制發展起來的、凌駕于并最終脫離了物質生產的金融資本的統治,而不是我們一直以為的通過資本把要素組織起來的企業化生產方式。
很多初入大學的學生,尤其是文科生會問,我們學這些干什么?的確,學以致用才是學習的目的。用,不是直接拿去換錢的功用,而是理解世界的功用。韓毓海讀馬克思的立足點是中國如何實現“王道富強”,他從馬克思主義的視角解釋中國歷史,探討如何利用資本搞社會主義建設,讀起來真是別有洞天。有了這樣的現實關懷,理論便生動了起來,不再枯燥了。
這是一本拿起來就不想放下的書。其魅力在于汪洋恣肆的敘述方式,正如李稻葵在推薦語中所說,韓毓海是“當今人文學界之奇才”,他旁征博引的能力,打通不同學科的努力,都讓人嘆服。可以說,韓毓海開創了一種獨特的文體,讀他的書,好像通篇看到的都是他對材料和觀點的使用,沒有什么自己的創見,但讀完之后卻發現,他給出了一個全新的視野,那些我們已經習以為常的觀念全都要接受挑戰。
最后要強調,韓毓海最重要的身份應該是一位好老師。好老師的標準不是他講的全都對—比如這本書存在著過于強調馬克思對金融資本的重視(這實際上是矯枉),卻忽視了馬克思對產業資本的研究,甚至又把兩方面割裂開來的明顯跡象(這就過正了)等問題—而在于他能激發你對問題產生興趣,帶著你邁進學問的門。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最要緊的是跨過第一道門檻,開始學習和思考。
讀一讀這本書吧,絕對不枉你買書的錢。

《遲到的文明》
袁偉時 著
線裝書局
2014 年 3月版
隨著世界市場日益生長,世界逐步走向一體化,經濟和思想、文化沖破一切障礙,在國際間交流。是否接受現代文明,融入世界,成了國家和民族盛衰榮枯的生死線。人類踏入現代文明后,中國已經成為遲到者,原因何在?我們將何去何從?學者袁偉時一一解答。

《法治的謎面》
劉練軍 著
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
2014年4月版
這本法律隨筆集雖然叫做《法治的謎面》,但從書中來看,作者早已有了法治的謎底:只有信仰法治,法治才會生根發芽。然而在法治未彰、法網疏漏的時代,我們應當如何對待法治?中國當下的法治千瘡百孔,學者劉練軍卻選擇了“痛斥并信任”這樣糾結的態度。

《無物之陣:20位文化人物訪談》
茱茱 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4年3月版
一本當代中國文化生態的紀實訪談。兩岸三地的文人墨客們,一來到香港這個獨特的地方,就忍不住訴說著心中的歡喜與哀愁。對家國命運的擔憂,對庸眾的質疑,對法治的呼喚,對自由的渴望,對壓迫的不滿,對愚昧的傷感,他們不只是文化人物,也是整個社會的一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