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華
那時,她和孩子的爸爸都在城里有一份體面的工作。初為父母,恨不得把全部的愛都給那個小人兒。可是孩子一天天長大,與他們夫婦的模樣卻相差越來越遠。悄悄抱著孩子去醫院,化驗血型,血型報告出來,她徹底傻掉:她和孩子的爸爸都是B型血,孩子是A型。
那時,懷中的小人兒已經一歲零四個月。望著床上那個熟睡的小人兒,她哭了整整一夜。她的兒子,又在哪里呢?
結果并不難查,去醫院,調出當時的住院資料。她的兒子,被她鄰床的那對農村夫婦抱走了。
只是,他們卻沒有想到,接下來的路會是那樣艱難。她見到了自己的兒子,也見到了那對農村夫婦。可當他們聽她說明來意時,一下子就炸了。他們拒不承認自己抱錯了兒子。
接下來的三年,他們在醫院、法院與那對農村夫婦的家之間來回奔走。她不明白他們為何拒不換回明知抱錯的兒子,又害怕那個日子的到來,四年多,身邊這個孩子,每天都在喊她“媽媽”……
那個日子,還是來了,法院的判決書下來了。她帶著給兩個孩子準備的兩大包東西去鄉下,跟身邊這個孩子說:“先送你到鄉下奶奶家住一段時間,過段時間媽媽就來接你。”跟鄉下那個孩子說:“跟我們到城里去玩一段時間,過段時間來送你。”一段陰差陽錯的情緣,最終走向各自原本的歸宿。
一周之后,當門外響起那個孩子急迫的擂門聲和呼喊聲時,她的心臟一下子被揪緊了。他回來了,鄉下的媽媽帶著他回來了。
“媽媽,媽媽……”門打開了,小人兒旋風一樣撲進她的懷里,“媽媽,你說過幾天去接我,你為什么不去?”
孩子哭了。她也哭了。站在客廳中央手足無措的農婦也哭了:“他在我們鄉下待不習慣,天天吵著要回來……”
她做出那個決定,第一個自然要先與孩子鄉下的爸媽協商:“要不,我們還是把孩子接到城里來,畢竟這里的條件好一些,孩子要讀幼兒園了……當然,孩子還是你們的孩子,我們只是給他提供一個好點的成長環境……”
這次,那對夫婦答應得很痛快。兒子又回來了,曾經的三口之家變成了四口。她比先前忙碌,也累。親朋們不理解,說她何苦費力辛苦,給別人拉扯孩子。她一句話就回了:“他叫我媽媽。”
是的,一聲“媽媽”足以化解所有的辛苦。她和孩子的爸爸一天天變老,男人下崗,她一個人擔起家里的重擔,屋漏偏逢連夜雨,常年的勞累把她累垮了,她得了嚴重的腰椎間盤突出,犯起病來躺床上動也不能動……
對兩個孩子的愛卻絲毫不減,對他們的要求也絲毫不放松。大兒子尤其懂事,養育之恩大于天。小兒也懂事,在家里事事都以哥哥為榜樣,向哥哥看齊……
二十年后,他們都長大了。上了大學,畢業后參加工作,她老了。
“允許我們狹隘地問一句,你這樣做,是不是太自私?把兩個孩子都留在你身邊,卻讓另一對父母的身邊空著?”
“也可以這樣來看待你們夫婦的行為,你們無怨無悔地把一個與你們沒有任何血緣關系的孩子養大,是一份人間大愛,值得所有人敬重學習。”
面對他們的選擇,當年有人不懂,現在還是有種種聲音。
“我們真的沒想那么多,雖然當年陰差陽錯把兒子抱錯了,但我們對他們兩個的感情卻是一樣的……”她的回答,讓所有的疑問都失去了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