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嶸
薩伊定律也稱“薩伊市場定律”,得名于19世紀的法國經濟學家讓·巴斯蒂特·薩伊。不過,真正提出相關概念的是英國經濟學家詹姆斯·穆勒,薩伊只是進一步闡釋。根據薩伊定律,商品的供給會為自己創造出需求,總供給與總需求必定是相等的。
與薩伊定律截然相反,凱恩斯在20世紀30年代提出“凱恩斯定律”,認為需求能自己創造出供給。
關于薩伊和凱恩斯兩個人的定律誰更有道理,歷來是經濟學爭論的焦點。不過關于薩伊定律的“供給創造需求”,木乃伊們能說話的話也許會贊成。
大約從中世紀開始,埃及就不斷出土木乃伊。供給有了,可是需求在哪里呢,這些死人究竟有什么用,難道在家里當擺設嗎?歐洲的商人奇跡般創造出了需求,他們到處宣稱木乃伊磨成的粉能包治百病,從頭疼到性無能都用得到。于是歐洲人開始一船一船地從埃及進口木乃伊,這種神奇的功能讓古埃及死去的國王們一直保持著一個體面的價格。
除了神藥的需求,藝術家們也發現了木乃伊的實用價值。他們發明了一種名叫“死人頭”的褐色顏料,是用木乃伊的裹尸布做成的,在17世紀這種顏料非常流行,到了19世紀,當這種配方被廣為人知之后,它才漸漸失寵了。
在19世紀,埃及人在國王谷等地發現了大量的木乃伊,滿大街都是賣木乃伊的,就像集市上賣甘蔗一樣。也就是說,市場上木乃伊的供給一下子超過了需求。當它的價格跌到比煤炭更低時,人們發現了它的新用途,就是作為燃料。在當時開往開羅的火車上,堆滿了木乃伊。你可以想象這一幕,司機時不時地拖著一個國王或者大臣扔進爐子里,火車一定跑得比靈魂還快。
可是這樣賤賣,商人是賺不到錢的,很快,歐洲商人又開發出木乃伊的新需求。歐洲的貴族們在家里開始流行起了“木乃伊大派對”,在當時,解開木乃伊的布條是社交界的盛事,主人發來邀請函給親友,由當地的醫生解開布條,在人群的尖叫聲中,淑女和紳士們瞪大眼睛看著一絲不茍的國王們。當然這種行為也是破壞性的,即便是法老的木乃伊,整個活動也沒留下多少記錄,最后只剩下赤裸的國王和破爛的布條。木乃伊就這樣成了上流社會的社交玩具。
在供過于求的時代,人們不斷開發出木乃伊的各種功能,不斷創造出對木乃伊的新需求,完美解釋了薩伊定律。然而隨著木乃伊出產量越來越少,同時人們開始意識到它們的歷史和考古價值,木乃伊行情一路看漲。到了2006年,紐約克里斯蒂拍賣行拍賣的一具法老時代的木乃伊,價格就在150萬美元以上(再后來有錢也買不到)。那些火車司機要是知道,當初在火車鍋爐里燒的是一捆一捆美鈔,一定會后悔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