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茶
男孩14歲,他的母親帶他到我家里來玩,一進門就對男孩說:快喊阿姨,見人要主動打招呼才有禮貌。
阿姨好。男孩靦腆地沖我說,嗓音透著變聲期的沙啞,他的眼睛看著腳下。
兒子,你喊阿姨就看著阿姨。他的母親摸著他的頭說。然后笑著沖我說:我這個兒子啊,跟他爹一樣,太內向了。
我忙著把他們讓到客廳沙發上坐下。男孩坐在他母親的身邊,依然是靦腆地微笑,但是不說話。他的媽媽則在不停地說話,當然也包括努力地讓自己的兒子說話。
兒子,你告訴阿姨剛才我們一路上都看到了些什么。
這話更像是帶著學語的幼兒的媽媽對孩子說的話,啟發孩子學會表達,而這個男孩14歲,讀初二了。
他不吭聲。他的母親自己倒是一五一十地講起一路上看到的大學校園里的各種學生社團活動,順帶對兒子進行一番高瞻遠矚的教育:兒子,到了大學就是為將來進入社會做準備的,一定要參加各種活動……
我笑了,說:你這真的是無時無刻不在教育兒子啊。還有,你什么都幫兒子說了,兒子樂得不開口了。
我著急啊,她說:我兒子就是不愛說話,上課不發言,老師把他叫到辦公室談話,他也不吭聲,跟他爹一個樣。
她的語氣里透著的是對丈夫的不滿,而兒子卻用相似于父親的表現站在了他的父親那邊。
我問男孩:你們老師問你話的時候你不回答,把老師弄得很著急時,你的心里是特別得意,是不是想著,哼,我就是不說話,看你們能把我怎么辦。
男孩笑著點點頭。
我對他的母親說:你看,不說話其實也是一種策略,也在表明態度。你越是要他說,他越是用沉默對抗。急的是你,不是他。
她一臉苦笑,說:拿他們沒辦法。
然后,她指著我女兒畫的畫對兒子說:你看姐姐畫的畫,你覺得怎么樣啊。哪里畫得好?她又在誘導兒子說話。
男孩看著畫,不吭聲。她說:兒子,你看姐姐有這個愛好,你現在找到自己的愛好沒有?
男孩搖搖頭。其實我知道他有一個愛好,拆裝各種電子元器件,可是他的母親對此極力反對。我可不想他將來和他爹一樣當個電腦工程師。她說,再次否定丈夫。男孩看著自己的母親,不吭聲。
對了,我以前聽你媽媽講過,說你的口哨吹得不錯,要不,吹給阿姨聽聽。我自作聰明地在一邊說,我想引導這孩子說話,我不知不覺感染了朋友的沉默恐懼癥,站在了她的陣營里。
對啊對啊。我兒子口哨吹得不錯,經常在家里吹著口哨東晃晃西晃晃,來,吹給阿姨聽聽。
男孩撮起了嘴,但是,發不出聲來。
阿姨好想吹口哨,小姐姐也想學,但是沒有老師,你可以當老師哦。我說。
我的女兒倒是真的是想學會吹口哨,她下載了最近的一首叫《口哨》的英文歌,里面有一段行云流水般的口哨深深吸引了她。
這時,我的女兒從書房走過來,把手機里的那首歌放了出來,歡快的歌唱之后,一段口哨獨奏出來了,十分悅耳。
男孩吹了幾下,卻沒有發出聲音,然后就放棄了。
他的母親一直看著自己的兒子,看他吹不出來,便自己撮著嘴開始吹,發出來的卻是噓尿一樣的聲音,我們都笑了。
兒子,快點,吹一段口哨給我們聽聽嘛。她近乎帶著哀求。
男孩無奈地看著她,說:我吹不出來。
我們只好放棄了努力——他的母親想讓兒子吹出口哨來證明他擅長吹口哨的努力,我誘導男孩吹口哨證明我可以調動這個孩子的努力。
后來,我們又七七八八地聊了一會,他的母親帶著他告辭。
就在我關上門的一秒鐘之后,我聽到樓道里傳來了一聲清脆的口哨聲。我以為是錯覺,但是女兒說,我也聽到了。
男孩勝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