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凝
自從女兒上了初中,她就每天清晨很早到校義務幫助值日生掃地。小姑娘樂此不疲,她說自己的家離學校很近,也沒耽誤多長時間,還為班級為同學做了好事。我一邊稱贊女兒的做法,一邊對她說:“你不能總去義務做值日,做久了,就成了你的責任,哪一天沒做,會有人挑你毛病的。”女兒不以為然,我也沒再多說。畢竟不是多大的事,雖然我比她更明白世故。
果然應驗了我的話。那天晚上,女兒委屈得幾乎哭出來。她說她遇到從前的好朋友,說話忘了時間,到教室時,地板已經掃得很干凈,然后大家一起指責她:我們掃完了你才來!明天罰你自己掃!
女兒說:“我是課代表要收作業,老師排的值日生表,并沒有我的名字,我完全是自愿幫忙,現在大家覺得我理所當然應該按時到校值日,晚了沒做,就要罰我,是我不應該幫他們忙,還是他們對我太過分?”
女兒抱怨著的時候,我忽然意識到我一直教育孩子與人為善的同時,還需要教育她學習自我保護,不能讓善心傷害到孩子,讓她失去信心。尤其,是在利益上能夠合理地保護自己,在人格上有適度的自我。
不能再讓女兒走我的老路,我的父母給我的教育是幾十年的言傳身教,他們永遠把他人放在比自己高的位置上,為了親人朋友甘愿付出,很多次受了委屈和損失也毫無怨言。我結婚之后在面對各種家長里短的事情時,也總是一味地忍讓。經過與親戚們的相處磨合,我試著調整自己的做法,學會了妥當的拒絕,表達了我的情緒,同時也為對方提出了建議,最終處理好了親戚之間的關系。
女兒剛上小學時,我給她訂了一份酸奶,每天放學在校門口領取。有一次,每天接送她去學校的姨媽跟女兒開起了玩笑,要喝女兒這瓶酸奶。女兒很大方地說:“可以,咱倆一人一半兒。”可姨媽不滿,她說:“我天天接送你,難道只分一半兒給我?”女兒為難了,這酸奶,我也喜歡喝,都給你了我就沒有了,為什么我不能留下一半兒?女兒把這個糾結帶回家,我很肯定女兒的做法。分一半兒就好,關心別人的同時也要照顧好自己的心情。
我教給女兒,每天認真完成好自己份內收作業的任務,找一個恰當的理由,告訴大家以后不能每天幫忙打掃衛生。之后的日子,可以在值日生有特殊情況時偶爾幫忙。大家習慣了女兒不打掃的日子,一旦哪天幫忙,大家就會感謝你。
中國的善文化,有著互相扶持的溫暖,是人性美好的流露。但有時候沒有原則的善良付出,也滋養了不少寄生蟲和逃避義務的人。能者多勞,善良固然不求回報,可如果只一心付出,沒有智慧的方式,沒有分寸和限度,難免不會助長貪婪。在家是如此,在社會上,人群中,也是如此。愛別人,也要愛自己。我們教育孩子不僅要堅守善良,同時也要影響別人,共同播種善良的種子,我們的世界才會更加溫暖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