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海軍順利完成2014年度首次常態化戰備巡邏遠海訓練任務。訓練期間,海軍訓練編隊先后巡航了西沙、南沙群島、曾母暗沙海域,穿越了巽他海峽、龍目海峽、望加錫海峽等重要海峽水道,在南海、東海、印度洋、西太平洋完成了預定的訓練科目。
巽他海峽、龍目海峽、望加錫海峽雖然在南海周邊,但中國海軍艦艇過去較少涉足。據悉,通行能力超十萬噸的大型油輪、散裝貨船、集裝箱船,一般不走馬六甲海峽,而是走龍目海峽和巽他海峽。
中國有效管控南海 軍事專家尹卓指出,這是中國海軍首次在一次訓練中既入太平洋又進印度洋,并進行大范圍的遠航訓練。南海是唯一一個東出可進太平洋、西出可進印度洋的海域。而東海、黃海因為隔著臺灣海峽,都無法做到這一點。
他還表示,中國海軍當前的護航任務越來越多,既要兼顧東海方向,同時也要兼顧印度洋。此次訓練編隊體現了南海艦隊的任務,由南海艦隊司令員蔣偉烈親自帶隊,進行了大范圍的演練。
尹卓指出,要穿越海峽,首先需了解海峽當地的水文情況,包括水深、寬度、水流;其次,還需了解其他周邊國家在當地是否有布防、水雷陣等;還需熟知周邊軍事地理環境;另外,應熟知相關法律制度。“允許采取何種姿態通過?國際水道還是領海海峽?有的既是領海海峽,又是國際海峽。有時潛艇要上浮通過,采取無害方式通過等等。飛機直升機不能起飛,雷達不能開機等等……有很多具體的要求。”
他進一步指出,海軍遠海訓練編隊的艦船數量不多,但噸位相當大,充分顯示了中國在南海的主權、有效管轄等。帶著這樣的背景,在一些國家的監視下,在近似實戰的條件下進行訓練,對部隊是非常好的鍛煉。
突破海峽具有戰略意義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滕建新介紹,美國在上世紀80年代提出,控制全球16個海峽便能控制世界海洋。
卡住咽喉要道,對于控制海上貿易往來,以及未來戰時通過,都具有戰略意義。滕建新認為,海軍進行遠洋訓練、走向深藍,需要具備突破海峽的能力。“對海峽控制,以及對海峽海況的熟悉,不能真正有情況了才去熟悉,那就來不及了。”
當前海軍承擔的不只是“在家門口看門護院”,還要走向深藍,承擔聯合國維持地區和平穩定的使命。滕建新指出,西方對于中國海軍的發展不太適應,感到緊張。“中國海軍應越來越多地出現在這些地區,他們就會習慣。”
摘自《湖北日報》
· 本版責編 王靜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