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在新加坡《聯合早報》刊文稱,晚清以來,中日兩國之間已經經歷了兩次大戰。今年又是甲午年,中日關系又遇到了自從朝鮮戰爭結束以來最嚴峻的時刻,有關第三次中日戰爭會不會爆發也儼然已經成為政策研究界和政治人物爭相討論的話題。
必須要超越三種觀點
文章稱,對中日關系的現狀和未來,存在著不同的看法。綜合起來,不外三種。
首先,一些人對目前的緊張局面不以為然,認為雙方都在玩政治,玩民族主義。不過,這種看法過于簡單。況且,今天中日兩邊的民族主義都是真實的,并不僅僅是政治人物操作的結果。
其次,也有一些人認為中日兩國經濟已經高度互相依賴,兩國之間的戰爭難以想象,因為戰爭會給兩國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這種觀點顯然過于經濟理性。經濟上的高度互相依賴是對戰爭的一種制約因素,但經濟因素從來就沒有阻止過戰爭的發生。戰爭的發生往往是非經濟因素所致。
第三種觀點和前兩種相反,也就是已經在國際社會開始盛行的“中日必戰論”。無論中國還是日本,雙方都存在“主戰派”,其觀點很簡單,“既然這樣,那就打一仗吧!”
要維持和平與避免戰爭,這三種觀點都是必須加以超越的。人們既不能忽視甚至漠視中日之間日益惡化的關系,更不能簡單地接受“中日必戰”的悲觀邏輯,而是應當更多地思考如何避免戰爭。
不能再誤判美國因素
文章稱,處理對日關系,最主要的還是需要理性,不能老是停留在情緒階段。
中日關系在其本質上說是中、日、美三國的關系。很顯然,在處理和日本的關系上,中國免不了要和美國打交道。但在這方面,中國尤其不能對美國因素做出錯誤的判斷。中國的一個判斷是,日本那么強硬主要的原因在于美國在背后。中國要求美國不要站在日本這一邊,除此之外,對美國也沒有什么其他要求。不過,中國的這個判斷只對了一半,要求美國不站在日本一邊很難滿足。如果放到美國在全球的霸權地位利益來考量,那么美國必然也必須站在日本這一邊。
美國對日本可以有影響,但這種影響隨著美國的相對衰落,變得有限。日本現在的發展趨勢到了一定的階段必然對美國構成巨大的壓力。日本國家正常化了,有了自我保護的能力,那么美國還能在日本甚至亞洲呆下去嗎?
準冷戰或讓雙方冷靜
文章稱,一場準冷戰或許可以使雙方冷靜下來。更為重要的是,和日本的準冷戰也會有助于中國軍隊的現代化。
存在一個外在的“敵人”對中國軍隊并不是一件壞事情。所有強國必須具有“假想敵”。沒有“敵人”,就不會有一支強大的軍隊。
同樣,日本需要有外來的壓力來解決戰爭遺留下來的各種問題。例如慰安婦、教科書等問題,沒有外在的壓力,日本是不會去解決的;準冷戰之下,這些問題更多地會變成日本的內部政治問題,而中日唯一要對付的就是有可能發生的釣魚島摩擦。
準冷戰狀態下,中日雙方有足夠的時間來調整各自對對方的政策、戰略和態度。這樣的準冷戰對中國來說也非常重要。要避免挨打,中國需要在遏制“外患”的情況下,繼續實現國內各方面制度的現代化。只有國內制度強大了,中國才會成為真正的世界強國,屆時今天所面臨的各種國際問題也就有了更好、更有效的解決方式。(本報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