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隱形”材料、電磁軌道炮、太空武器……美國媒體日前盤點了5種改變未來戰爭的武器。
“超級隱形”或“量子隱形”材料 科學家已開始研究能使光波發生彎曲的材料,這些材料能大大減少目標物發出的熱輻射以及可見光波。
這種技術具有的軍事意義不言自明,因為“不可視斗篷”使得軍人——從普通士兵到特種部隊人員——能夠在敵方領土上執行任務而不被發現,或至少能給他們爭取到足夠采取行動的時間。這些能力將降低軍事行動期間的傷亡風險,同時增強己方向對手發起外科手術式打擊和突襲的能力,或提高實施破壞和暗殺行動的能力。
高超音速巡航導彈 想具備打擊任何地點以及迅速實施打擊的能力的欲望,令一個被稱為“快速全球打擊”的計劃問世。美國軍方于2001年提出這一計劃。在一個聯合團體的牽頭下,美軍的關注點是X-51A高超音速飛行器。這個聯合團體涉及美國空軍、波音公司和國防部高級研究項目局等機構。俄羅斯、中國和印度在發展這項技術、采用常規彈頭取得類似效果方面取得了大幅進展,導致一些防務分析師警告一場“快速全球打擊”軍備競賽正在逼近。
據稱美國海軍目前正在探索開發潛射高超音速導彈的可能性。
電磁軌道炮 電磁軌道炮發射裝置采用磁場而非化學推進劑(例如火藥或燃料)來遠程投射炮彈,炮彈的飛行速度能達到每小時4500至5600英里(約合7200至9000公里)。演示顯示,目前正在開發中的技術能夠以32兆焦耳的能量將一枚炮彈投射至100海里(約185公里)之外。
電磁軌道炮發射的炮彈的速度和射程為進攻和防御提供了幾大幫助,從精確打擊(這種精確打擊能應對最先進的地區防御系統)到針對來襲目標實施空中防御。這種技術的另一個優勢是,它使得存儲危險易爆品和易燃材料來發射常規炮彈的必要不復存在。
智能無人機 今天的無人機仍然很笨,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人類進行一些干預。隨著科學家不斷推進在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這種情形可能很快就會發生變化,某一天這可能會開啟制造能夠獨立作出生死攸關“決策”的無人機的大門。
當然,根據人類對無人載具或一般性機器人的看法,它們并不具備智能,也不能說它們具有感知能力。但計算機技術的提升正賦予機器人更高的情境意識和適應性。隨著這些能力繼續提升,無人機某一天可能成為一種“發射后不管”的武器,無人機集中注意力的時長和耐久力都將強于人類。它們能在一個目標上空逗留數小時,在機會出現的瞬間作出決策發動襲擊。
太空武器 盡管存在反對將太空軍事化的國際壓力,但主要國家仍在繼續探索將我們頭頂上的天空變成下一個戰場的技術。
其中一個可能性是用核或非核電磁脈沖武器裝備太空飛行器。通過在高空引爆由衛星發射的電磁脈沖武器,交戰一方可以對敵方電網以及敵方開展軍事行動所需的自動化指揮系統(包括指揮、控制、通信、計算機、情報、監視和偵察,簡稱C4ISR)發起“斬首”襲擊。根據所用電磁脈沖武器的大小,襲擊可以席卷整個國家,也可以更傾向于外科手術式打擊,即只針對某一作戰區域。一款此類“殺手锏”武器理論上可以在對方未開一槍一炮的情況下結束戰事,至少對嚴重依賴信息技術的敵人來說確實如此,例如美國。
另一種技術是利用基于太空的高能激光打擊敵方發射的、正處于推進階段的彈道導彈(稱為“推進階段攔截”)。摘自《晶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