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目前的城市化進程處在歷史性的轉折關口,主要體現在盡管存在日益高企的落戶門檻,但農村人口轉移的主要目的地,依然極為迅猛地由鄰近中小城市迅速轉向大城市與特大型城市。其結果,喜的方面是,曾經長期人為制造身份割裂的城鄉戶籍分立制度,起碼在全國多數地區基本已不再構成挑戰性的課題;而憂的方面是,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型城市人口總量和結構問題越來越突出,“大城市病”乃至“拉美陷阱”的潛在可能性,迫使相關城市政府人口管理首鼠兩端。
以戶籍為基礎的行政管控手段,很難扭轉“大城市病”不斷加劇的總體趨向。
在遷徙自由不可能再被逆轉的今天,人口流動終究歸根結底由個體經濟理性所決定,因此,這就要求決策者必須意識到,“大城市病”的根子在中小城市,因為大量人口的跨地區流動,說到底還是因為中小城市就業機會不足,且公共服務水平低下。當然,改變這種狀況除了要靠中小城市加快自身經濟社會發展步伐,還要依靠中央主導下的地方均衡發展戰略有效引導,以及大城市地方政府以開放的心態,通過更大力度的“引進來”、“放出去”,更好地發揮龍頭帶動及輻射、反哺作用。摘自《中國經濟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