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前,理科狀元劉寧考進中國科技大學。本科畢業4年,一直沒有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去年8月回成都后,一度流浪,甚至露宿街頭。
報道刊出后,陸續有40余家公司致電媒體,愿意為他提供工作崗位,即使劉寧略帶自卑地說“我怕做不好”,面試官仍給予鼓勵,與他簽訂了合同。從“找工作”本身來說,用人單位為何錄用他呢?提供崗位的老板稱,他看重劉寧“在中國科技大學的專業”,看重“他是高考狀元,素質一定不差。”
大學是劉寧8年前考上的,狀元是他8年前摘得的。如今,媒體炒作一把,昔日的狀元光環又顯神威,給他送來一份工作。如此優待,“狀元”如何不生優越感?各地的狀元都享受過“神一般的待遇”。這就不難解釋,劉寧為何不愿意把自己當“普通人”,不想過“普通人”的生活。可他沒意識到,即使他學業順利,學有所成,站在學術前沿。工作之外,他也還是一個“普通人”。劉寧缺少的不是一份工作。社會需要幫助他完成“普通人”這門功課。摘自《上海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