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18日,國務院發布的《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近期重點實施方案(2009-2011年)》中規定,“公立醫院提供特需服務的比例不超過全部醫療服務的10%”。隨后,北京、上海、深圳、蘇州等多地陸續出臺限制特需醫療服務規模的政策。但據了解,目前各地公立醫院的特需醫療服務仍呈擴大趨勢。
曾在協和醫院國際部和鳳凰醫療特需部擔任負責人的張松倫說,需醫療服務項目自主定價,收入不上交、不繳稅,直接歸醫院所有。因此,特需已經成為各大醫院的小金庫。“醫院作為既得利益者,取消特需醫療沒有動力。”
“北京特需門診的年門診量相當于一個三甲醫院,特需門診的醫生相當于一個三甲醫院的醫療人數總和。”還有一些隱秘的特需服務暗含在醫療過程中。例如點名手術、加班手術、特別會診等。張松倫透露,通過私下紅包的方式,部分醫生和科室提供隱秘特需服務不可避免。
特需醫療創收已成為公立醫院總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從5%到30%不等,實際上大多在10%以上,最高的一年有1億多元。”“很多檢查和手術是分流到各個科室去做的,帶來的總收入無法準確估算。”
“公立醫院對特需醫療的依賴是飲鴆止渴。”業內有分析稱,特需醫療寄生于公立醫院,不但加劇了醫療資源分配的不公,也制約了高端醫療的健康發展。在短期獲利的表面現象之下,最終是病患、醫院、醫療體制三方受損的長期效應。摘自《新世紀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