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楷
近年來,“兩高”頒布了大量的刑事司法解釋。司法解釋雖然對下級司法機關適用刑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諸多疑問和值得研究的問題。
第一,以往司法解釋的目的大多是為了解決具體案件如何適用刑法的問題,但是,近年來的司法解釋的目的出現了轉向,其中一些旨在發揮廣義的刑事政策的作用,且在選擇路徑上存在疑問。有的司法解釋以滿足“民意”為目的。有的司法解釋主要是為了引起下級司法機關的重視,同時通過媒體的宣傳,告誡一般國民不要實施犯罪行為,從而發揮一般預防的作用。還有的司法解釋的一些內容,是以應對勞動教養制度的廢除可能帶來的問題為目的。
第二,有的司法解釋的內容不符合罪刑法定原則,主要表現為:其一,存在類推解釋,例如“食品安全解釋”第9條第二款所規定的行為是否符合“在生產、銷售的食品中摻人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構成要件?“網絡犯罪解釋”中“信息”網絡是否屬于“公共場所”?其二,出現溯及既往的內容,例如最高人民法院“時間效力解釋”規定刑法修正案(八)增設的禁止令可溯及既往。
第三,有些司法解釋的具體內容存在缺陷,主要表現為:其一,混淆違法與量刑責任,或者說沒有區分定罪情節與單純的量刑情節;其二,混淆行為與結果,這種做法相當于減少了構成要件要素,屬于類推解釋,因而違反罪刑法定原則;其三,混淆犯罪形態,故意犯罪存在既遂與未遂、中止、預備形態,形態不同明顯影響量刑,甚至影響定罪,一些司法解釋將未遂形態提升為犯罪既遂處罰,將犯罪預備提升為犯罪未遂處理;其四,混淆加重構成與量刑規則,主要表現為將“數額巨大”或者“數額特別巨大”這種量刑規則,視為加重構成,會導致罪刑不均衡;其五,存在重復評價情節。
因此,頒布司法解釋并不是指導下級司法機關適用刑法的最佳選擇,“兩高”應當對司法解釋的內容持慎重態度,并且應及時修訂已有的解釋。
(摘自《清華法學》,2014年第1期,第5-26頁。)
*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1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