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中日甲午戰爭已過去120年,如今又逢甲午年。近日,作家、清史學者黃治軍的新著《大清滅亡啟示錄》正式出版,書中深刻解讀了大清甲午戰敗的深層原因。
上行下效 全軍腐敗 北洋艦隊是朝廷投入最多的一支艦隊,也是軍費最有保障的一支軍隊。但職工和領導收入——差距很大。中高級軍官拿著相當于如今幾十萬的年薪,而普通士兵們的年薪不到中級軍官的1/30。
但北洋艦隊軍官們最熱衷的一件事還是——賺錢。按照《北洋水師章程》規定,在北洋艦隊常年停泊的基地威海劉公島,除了丁汝昌,各級軍官都不得在岸上買房子,必須常年住在艦上。但這一條是基本沒人遵守的。
丁汝昌不僅在劉公島上蓋了自己住的房子,還修建了大批商鋪用于出租,然后這些租金落入了他自己的腰包。聰明的方伯謙發覺了這個發財的機會,也搞了不少出租屋,于是兩位房東大人因為爭搶租客問題,進行罵戰。
買這么多房子,自然是為了找小三的方便。書生意氣強的方伯謙先是與丁汝昌同時看上一位妓女,發生矛盾,然后又與劉步蟾同時想娶一個美女小妾而差點拔刀相向。
腐敗是從中高層開始的,那就不得不影響普通士兵。上行下效,歷來就是腐敗學得最快。在劉公島基地的周邊,有一排排的娛樂場所,包括賭館、鴉片館、茶樓、妓院等,從頭數過去不下50家。它們都與軍方相關,將領們有時是作為顧客來照顧生意,有時是作為幕后老板來照看生意。
幾年時間里,新興的北洋海軍就這樣像八旗綠營一樣迅速全軍腐化了。日常的訓練也就是走走過場而已。
為保權力 慈禧認輸 在明清兩代對中華帝國的戰爭中,日本的戰略都是一樣的,這個戰略可以用一個字來概括:速。先搶奪制海權和朝鮮戰略要地,再直插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速戰速決。
對日本來說,這樣的戰略帶有極大的賭博性,完全是一個不計后果的亡命賭徒式的打法。因為日本國小民貧,補給有限,無法進行消耗戰。
面對北洋艦隊的覆滅,清軍新任總指揮劉坤一提出了持久戰的戰略。這種思想也得到了其他不少大臣的認同。清日戰爭開始后,日本不僅投入了本國幾乎全部的陸海軍,國內兵力空虛,更重要的是——他們快沒錢了。
但朝廷并不打算這么做。不這么做的原因并不是朝廷沒有這個想法,而是根本不可能這么做。對于朝廷的實際最高統治者慈禧來說,她面對的事實是,淮軍已經灰飛煙滅了,這支軍隊是李鴻章的,同時也是她的權力基礎,淮軍是屬于后黨的,這仗再打下去,只能由帝黨的人物來繼續負責指揮,很顯然,誰指揮戰爭,軍權就會落到誰的手上,如果帝黨掌握軍權,這是慈禧和她的后黨集團不愿意看到的。
于是,在慈禧看來,這場戰爭必須結束了。那么就開始和談吧。只要簽個條約,賠點銀子,她所有的權力就保住了。
摘自《大清滅亡啟示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