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智軍
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的全面素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未來人才素質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因此,在素質教育中不能忽視學生心理品質的培養。構筑一個前提、兩個關鍵、三個措施的框架則讓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更為有效。
一、一個前提——發揮教師的表率作用
要培養具有健康心理的學生,教師首先應該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較高的維護自我心理健康的能力,這也正是教育者必先受教育的一種體現。教師健康的心理素質集中反映在對待學生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上:在認知方面表現為頭腦冷靜、富于教育靈感;在情感方面表現為情緒穩定、待人和藹;在意志方面表現為嚴肅認真、堅韌不拔;在行為方面表現為落落大方、彬彬有理。總之教師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潛移默化地熏陶和感染著學生。正如前蘇聯教育家烏申斯基所說的“只有人格才能影響人格的形成和發展,只有性格才能鑄造性格”。
二、兩個關鍵——尊重信任學生、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1.尊重信任學生。無論是大教育家愛彌爾,還是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都提到一個相似的教育理論:要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有追求自我實現的愿望和能力。教師必須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成為他們的朋友,只有這樣,才能獲取學生的信任,學生才會向教師敞開心扉,也才更有利于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同時,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教育者有責任對學生的個人情況以及談話內容等予以保密。尤其是個別教育與輔導過程中,學生會向教育者泄露很多個人的秘密、隱私、缺陷,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心理和行為的困擾、矛盾、沖突等。教育者有責任,有義務對所有這些信息保密。失密,對教育者來說,就是失職。不僅要受到良心的折磨和輿論的譴責,而且要負法律責任。
2.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育者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這是因為,首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促進學生成長和發展,而成長和發展從根本上說是一種自覺和主動的過程,如果學生沒有主動意識和精神,處在被動的地位,教育就成為一種強制性行為,變得毫無意義。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種助人與自助的活動,“助人”是手段,讓學生“自助”才是目的。要達到自助的目的,只有讓學生以主體的身份直接參與這一活動,此目的方可達到。另外,青少年時期是學生自我意識。獨立性迅速發展的時期,心理健康教育貫徹主體性原則,不僅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還使學生追求的需要得到滿足。我們要十分注意為學生提供自我教育、自我調適的機會與場所。通過學生的自主參與、主動討論、扮演角色、體驗情感促進他們的心理發展。
三、三個措施——培養學生的成就感、競爭意識和合作精神
1.培養學生的成就感。學生品行、學習成績、心理素質的優劣,原因錯綜復雜,因素諸多,但我們認為最主要的是動力因素,即成功、失敗所產生的正負面心理影響而產生的動力的強弱。假如每個小學生都解決了動力問題——即培養出爭取成功、“力爭做好”的成功心理,對成功充滿自信,并愿為成功耐挫、奮斗、競爭,也就是激發了強大的自我上進的主動性,那么行為的調適、心理的調節、學習的方法、潛能的開發,都可以通過學生自我掌握、自我活化,先天的智力稍差也能通過后天的努力來達到開發。
心理學家的研究揭示了“成功強化效應”的內涵:一個人只要體驗一次成功的快樂,便會增強自信心,這會促使他去追求更高層次的成功,即形成“成功——自信——又成功——更自信”的良性循環。因此,我們要有意識地創造條件,幫助學生先取得一些小小的成功,讓他們在成功中看到自己的價值和力量以強化自信心。特別是對學習較差的學生暫時要求低一些,多一些縱向比較,少一些橫向比較,努力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
2.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競爭是現代社會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敢于競爭是現代社會中每一個人都必須具備的一種心理品質。現在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從小生活在眾人的悉心照顧下,經受的挫折很少,進入學校后害怕競爭、害怕失敗成了一些學生的通病。他們常常因為一點點不如意而產生很大的挫折感。學校應有針對性地開展一些諸如朗讀、演講、科技、球類方面的競賽活動,讓學生從中體會到競爭帶來的成功與失敗,歡樂與痛苦。久而久之,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得到了鍛煉,敢于競爭的心理得到了培養。
3.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在當前的形勢下,競爭日趨激烈和殘酷,極端個人主義思想開始膨脹,人們的合作意識開始淡薄,而學會合作又是現代社會對人的素質的必備要求。因此,如何在激烈的競爭中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顯得尤為重要。要解決這個問題,可以在這三方面做工作。
第一,情境引導。在主題班會上采用角色扮演法,創設出一定的競爭人際沖突情境,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不同角色的內心體驗,同時實現心理置換,真正體會正確的人際行為帶來的內心滿足與愉悅,從而引導學生產生對愉悅合作的向往和追求。
第二,活動培養。有意識地組織一系列需所有參與者通力合作的活動,如體育競賽、小組辯論會等,促使學生團結合作、互幫互助、共同承擔責任。這樣既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又促進學生的團隊意識。
第三,榜樣示范法。從各類競賽活動中挑選合作突出的參賽隊,讓他們講合作經驗,談合作的樂趣,使學生心生向往,進而自覺地付諸行動,與人愉快地合作。
以上是筆者多年從事小學教育教學的一點心得,筆者相信,只要我們時刻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們一定能給學生的發展打開一扇窗戶,讓他們在合作中有所創新,在競爭中突出主體,在發展智力上開啟成功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