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海玲
在高中校園里,常會遇到因為性格內向而在人際交往方面出現問題的學生,這些學生大都自我評價過低,又比較脆弱、敏感,容易產生很強烈的內心矛盾沖突,影響自身的學習和心理健康。
一天,我的心理咨詢室就接待了這樣一位女生。她叫小文,女,高二學生。個子矮小、單薄,性格內向,靦腆。自述內心非常希望擁有很多好朋友,可是在與同伴交往時總是覺得很不自在,尤其是無法接受與同伴交往時的一些很親密的動作,比如說互相拉著手,搭著肩膀,或者親密的擁抱打鬧等,感覺這些親密行為讓自己很不自在,很緊張,可是同伴并不理解她的這種感受,甚至認為她這樣對人不夠真誠。所以自己目前沒有什么知心的好朋友,讓自己很難過。她覺得現在同學都有意疏遠她,孤立她。有一次小文經過一群同學身邊,她們忽然笑了起來,她認為大家是在嘲笑她,所以現在她都不敢經過人聚集的地方,怕被人嘲笑,一經過人群就有渾身發抖的感覺。現在心情經常很糟糕,學習時不能集中注意力,尤其是上課時,注意別人的反應,是否有人在笑,一看到有人在笑就很緊張,總走神?,F在心情經常很糟糕,學習時不能集中注意力,總走神,成績更是直線下滑,這讓小文痛苦不堪。
我觀察到,小文衣著干凈整齊,講話有禮貌,但是表情很不自然,在和我交流時能對視,但是不能夠深入持久,總是陷入自己述說的內容中。
心理學博士王國榮說過“在涉及到人的心理疾病成因問題上,我一直相信一個道理,即無論子女的心理問題是什么性質的心理問題,問題嚴重到何等程度,但子女的心理問題一定與其父母的人格、日常行為和教養子女的方式有密切關系?!蓖ㄟ^進一步與小文的交流,我找到了她成長過程中的家庭原因:小文自幼因父母工作忙,在爺爺奶奶身邊長大,直到7歲才回到父母身邊,但這時父母又生了一個弟弟,也沒有時間和精力關注到小文的生活需要和情感需求,小文感覺自己在這個家里,是個十足的旁觀者,和父母的感情基本上是很淡漠疏離的。
我們不難看出,小文雖然有自己的親生父母,但是在小文的幼年成長過程中,卻沒有父母的陪伴,是缺失父母關愛的。所以小文與父母之間沒有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系。父母在與孩子共同生活的過程中,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的性格、認知、情感和體格。長期缺乏父母關愛的孩子,會出現很多情感障礙,比如說自我評價低,自尊心低下,自控力弱等障礙。具體表現就是多動,任性,有依賴感,孤獨,抑郁等。在親子關系很不健全的情況下成長的小文,在青春期人際交往中出現了嚴重的問題,既有對友情的依賴,又有對情感的不安全感的矛盾,無法與同伴建立比較親密的情感關系。
根據以上資料的收集,我對小文的心理問題進行評估和診斷,得出結論:小文目前處于一種人際關系敏感、焦慮、抑郁的狀態,認為是同學們孤立了她,建立了“不合理”觀念,認為一旦解決了同學嘲笑孤立自己的問題,自己的學習狀態就能好,朋友就能多一些。小文在成長過程中缺少父母情感上的關愛,導致小文在表達情緒情感時存在障礙,在與同伴交往時出現了人際關系敏感的問題。最終診斷為一般心理問題——人際關系敏感。
針對小文的具體心理問題,我將咨詢目標設置成了三級。
近期目標:讓小文帶著“癥狀”前行,也就是帶著“一看到有人在笑就很緊張”的這種狀態,去做自己該做的事情,即“為所當為,順其自然”,不用刻意關注自己的這種不良情緒表現。另外,可以小范圍去搜集一下別人對自己的意見。
長遠目標:要提高小文適應人際關系的心理素質,使其具備基本的人際交往的能力。
最終目標:完善來訪者的個性,培養個性中自信、樂觀、寬容的品質。幫助其建立良好的認知行為模式,培養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努力提高她的整體的心理健康水平,激發潛能。
針對目標我采取了具體措施:
1.“再現”事件。重新感受“同學們聚集到一起談笑”的現象,著重讓小文表達“當時內心怎么想,想怎么做,內心感受如何”,目的一在于讓小文宣泄;二在于能正客觀看待這一現象;三可以順勢引導如何做更好。
2.這個案例需要老師和家長的共同配合,強調家長多去了解小文的情感世界,關注和關愛她的情感需要,正視小文出現的問題,不要簡單的批評和指責,反思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不當之處。我又鼓勵小文的父母多與小文進行情感上的交流和關愛,并且多與小文用肢體語言來表達關愛,比如說擁抱、愛撫額頭、拍肩膀和手拉手等等,幫助小文順利的度過這個特殊的青春期。
3.鼓勵小文在班級中和自己的好友主動交流,對別人的看法和意見進行收集和分析,消除小文的主觀猜測的不合理觀念。
這個案例一共經過了5次咨詢,我和小文建立了良好的咨訪關系。5次咨詢和行為訓練結束后,小文能主動加強和同伴交往,和諧溝通,并嘗試和同伴朋友進行肢體語言的交流,有了這些親密的接觸之后,感覺這些更能增進朋友間的情誼,自己也感覺身心舒暢,能在朋友面前自由自在的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情感。學習狀態也恢復到正常,不再自尋煩惱。通過我后期的回訪,已基本達到預期目標,小文的情緒狀態良好,人際交往能力有所提高,更加悅納自我。
通過這次咨詢,我發現在高中里像小文這樣的缺少人際交往能力、有不合理觀念、性格內向和有焦慮抑郁情緒的學生還有很多。尤其是獨生子女,這種人際交往的鍛煉非常少,當一些性格內向學生遇到問題時,“自我琢磨”的時間和程度就要深一些,導致簡單的心理問題不能夠及時解決,需要及時加以疏導。
學生的人際關系處理好了,能使其自身保持和諧樂觀、積極向上的自我成長力,是維護心身健康、學習進步的很重要的因素,這不僅需要學生自身的努力,也要心理老師的疏導以及家庭、任課老師的配合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