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雪
古典詩詞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幾千年來積淀起來的瑰寶,是提高學生人文素養(yǎng)和語言素養(yǎng)的民族之魂。中國自古就有“詩教”的傳統(tǒng),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伯語·泰伯》這指出了古詩教學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語文教學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語言素養(yǎng)。語文反映了社會歷史的變遷,積淀著社會文明的精髓,有著豐富的人文內涵,語文教學首先要充分發(fā)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學生受到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fā)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同時,語文和生活緊緊相連,語文教育還注重對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使學生具備良好的語言素養(yǎng)。如何在古詩詞教學中引導學生品味語言的優(yōu)美;身臨其境的感悟、再現(xiàn)意境美;知人論世地體驗詩詞的情感美,讓詩詞教學充滿靈性呢?我本著“以生為本”的理念,重在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從自己最感興趣的詩句入手去開展古詩詞教學,頗有收益。
一、課前自主探究,領略古詩詞之時空美
課程標準關于鑒賞古詩詞的目的和態(tài)度中認為:“鑒賞文學作品是一種積極的審美活動,主體精神的投入、情感的活躍是根本的要求,不能只有審美的分析而沒有審美的體驗,而審美活動的目的,是陶冶性情,涵養(yǎng)心靈,提高學生的文化品味和審美情趣。詩人賦予其作品以豐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內涵,這可以大大拓展學生的精神領域,滋潤他們的心靈世界,在情感熏陶中體驗并提升人生境界。”
在教學古詩前,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課前進行對古詩的歷史背景、詩人以及相關詩作的了解,學生在主動地先學中搜集整理相關資料,有利于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讓詩詞走進生活走進心靈。如在教學《賦得古原草送別》這首詩時,讓學生去了解白居易是在什么時候寫下這首詩的,結果學生通過課前的查找,發(fā)現(xiàn)了詩題中“賦得”的妙處,也了解到了這首詩因“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而出名乃至流傳千古,更是知道了“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原來是有典故的。這是學生通過自己的自主探究而獲得的“新知”,讓學生在未學古詩詞前就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對古詩詞的學習興趣就更加濃厚了。同時課前還可讓學生就“送別詩”的主題思想、送別方式、送別時間等作一番小研究,更是拓寬了學生學習的空間,產生獨特的閱讀感受。
二、誦讀古詩,感受古詩詞之音韻美
中國古典詩詞,一直洋溢著一種獨具魅力、生生不息的靈性風韻。靈性是古典詩詞的一種鮮活氣脈,非吟誦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韻。古典詩詞教學需要激情,需要陶醉,需要發(fā)現(xiàn)。如教學《賦得古原草送別》,在課伊始,我就以吟誦我班經典誦讀中的送別詩《贈汪倫》《別董大》導入新課,孩子們吟誦得情意綿綿,我順勢引入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一詩,讓學生吟誦。孩子們讀得很流暢,我沒有打消孩子們的激情,而是引導孩子們聽聽老師的朗誦,在我的吟詠中,孩子們漸漸沉浸在詩詞中,然后我引導孩子循著自己的感覺練讀后再次朗誦。就這樣,孩子們在吟誦中感受著古詩的音韻美、意境美,激發(fā)了學生的探索熱情。
三、合作交流展示,品味古詩詞之含蓄美,捕捉古詩詞之意境美
中國詩詞言約意豐,貴在含蓄,時空跌拓,非想象、聯(lián)想不能領悟其境和意趣。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一首詩,詩人在創(chuàng)作時,有它特定的背景,而且每個學生的生活積淀,文化底蘊,審美情趣千差萬別,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的見解。這就要求老師要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要求學生結合自己過去的生活經驗對古詩進行個性化的理解,在鑒賞過程中要注重感受、品味、領悟、體驗和思考。
因此在古詩詞教學中,在學生充分誦讀的基礎下,在學生已有的課前先學的前提下,我讓學生們就自己最想說的話題交流自己的先學成果,然后再展示匯報。如教學《西江月》,孩子們通過交流對詩人的了解,不僅知道了蘇軾的生平,還知道了他的文學成就,更難能可貴的是了解了這首詞是作于被貶黃州期間,并對為何被貶做了充分的解釋,從而讓孩子們了解了寫作背景,為理解詞意作了很好的鋪墊;孩子們交流了這首詞的大意,讓我感到欣慰的是學生有了極好的傾聽習慣,如“我對瓊瑤一詞的理解有補充”,“我來解釋玉驄”,“障泥應該這樣理解”,同時學生的質疑也讓人驚喜:“杜宇是什么意思?為什么不稱杜鵑而稱杜宇呢?”“可憐是什么意思?”“為什么不用可愛而用可憐呢?”而源自孩子們的釋疑也恰到好處,讓我真實地感受到,相信孩子,充分尊重孩子,孩子的潛能不可估量!孩子們還交流了喜歡的詞句,其中“可惜一溪風月”“照野彌彌淺浪”“橫空隱隱層霄”“我欲醉眠芳草”等詞句的賞析也頗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孩子們豐富的想象和聯(lián)想讓師生獲得了閱讀欣賞的預約和二次創(chuàng)作的滿足!最后孩子們通過對蘇軾被貶黃州的了解,蘇軾“月”的詩詞的交流,走進了蘇軾的人生,走進了一個在宦海中幾遭打擊卻曠達淡泊、樂觀的靈魂深處,實現(xiàn)跨越千年的對話!通過對詩句的賞析,體會到了這首詩的含蓄美,意境美。詩詞教學由此而靈動、婉約,如詩如畫亦讓人如癡如醉。
四、以讀引讀,賞析古詩詞之深邃美
生命發(fā)展的高度取決于搭建新知識生長點的高度,要搭建好這一手腳架,重在讓學生積累文化,掌握方法,促使其知識和能力相生相長。學生的積累越豐富,他們對詩詞的領悟就越豐富深刻。如教學《賦得古原草送別》這一節(jié)課,我搭建了體會送別詩的共同點和不同點這一交流平臺,讓學生品味“離別方式”“離別地點”“離別時間”“送別詩風格”等詩新知識的生長點,讓孩子們感受到了“離別”之深邃美。
一首詩就是一個故事、一段歷史、一幅圖畫。詩的特點是通過形象的藝術概括來反映現(xiàn)實生活的情感,情和景的高度融合形成詩的意境,優(yōu)美的意境,總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正因如此,語文教學就要通過詩人捕捉的流動多變的形象畫面,“披文入情,沿波討源。”領略詩人美的情感,讓學生進入情境交融的意境,讓感悟充滿靈性。雅斯爾說:“教育意味著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以生為本的課堂,給了學生思維最活躍、最能夠展現(xiàn)自我獨特個性的陣地,激勵學生學會用自己的眼光看待世界,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生活,用自己的頭腦思考問題,用自己的智慧大膽質疑,大膽發(fā)現(xiàn),大膽表達自己充滿想象、充滿靈氣的心聲,也讓課堂因學生的靈性而顯得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