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豪
【摘要】“留白”是藝術作品的一種創作手法,指作品留給讀者想象和再創作的空間,讀者可以憑借自身的文化素養,從中獲得對作品的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把握。體育作為一門講究藝術性的學科,必須借鑒藝術化留白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適當留下一些“留白”,為學生提供思考、想象、創新和消化、吸收的時空,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而更好地實現體育學科的育人任務。
【關鍵詞】課堂教學;表達形式;教學內容
一、把握有效留白實質
藝術中的留白是作者有意而為之。在藝術作品的創作前,創作者心中就有了作品的全貌:何景何物、山勢水態、人物動作神態以及什么地方留有空白,早就心中有數、成竹在胸。
有鑒于此,體育教學中的留白也應該事先預設。執教者在教學前,對何時運用留白的形式應該清楚,不能在課堂上想啥時留白就留白。留白的目的,應該是為突出教學重點、化解教學難點、促進學生思維、掌握鞏固動作、凸顯主體作用服務的。也就是說,是否需要留白,必須依據學生實際和課堂教學目標而定。
二、減少無效留白現象
有這樣的一節案例:在學習目標為掌握健身長拳動作的武術學習課中,執教者為了借鑒藝術留白形式,在組織學生學習健身長拳動作后,留下近10分鐘時間,讓學生進行自主練習。然而,執教者提供的卻是與教學內容無關的練習內容,由學生自主選擇。這樣的安排,雖然調動了學生對練習的積極性,但卻與本課掌握健身長拳動作的學習目標缺少關聯,應該是無效留白。如果是進行體能等練習,課的目標中應該體現。就其原因,還是沒能把握有效留白的實質。
三、做好有效留白預設
“人們無法預料教學所產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圍。沒有預料不到的成果,教學也就不會成為一種藝術了。”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的話啟示我們:在教學設計中不能過度預設,不要把每一節課的時間都安排得滿滿的,而是要給每一節課留一點“多余的”時間,留一點讓學生思考、體驗的時空,讓學生有更多的期待與碰撞。這里的不把課堂時間排滿、留有給學生思考、體驗、探究的時間,就是留白。
四、實施有效留白操作
1.設疑導入用留白。在新授行進間單手高手投籃一課時,筆者沒有按照“先示范講解學生聽看、后模仿練習再體驗”的傳統模式進入新學環節,而是首先提出了“行進間單手高手投籃應該怎樣投、自己運球投籃與接球投籃有沒有區別”的問題讓學生思考,然后讓學生分組體驗、討論。這種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觀察、思考、體驗的留白安排,使學生們迅速進入了學習狀態,他們學習興趣高漲,注意力特別集中,練習主動、積極,課的效果十分好。以問題留白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突出了他們的主體地位,有利于學生較快領會與掌握動作要領。
2.重難點巧留白。“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離不開質疑問難。質疑問難后的留白易提取最有價值的問題或最感興趣的問題,能架設連接學生現有發展水平與最近發展區之間空白地帶的橋梁,從而激發學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3.解決難點需留白。前滾翻學習課上,讓學生團身緊、滾得圓是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難度。課堂學習過程中,在學生們有了體驗、對動作有初步的感知后,教師可以通過“滾動的力量從哪兒來、背部著墊子要屈膝抱小腿的作用、手撐頭觸墊子的部位變化對滾動有何影響”等難點問題留白,讓學生在思考、觀察、重新體驗、感知動作中突破難點、化解重點,從而促進學生快速掌握動作、有效改進技術,提高了課的教學效果。
4.課堂總結續留白。新課程提出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思想,養成終身鍛煉的習慣。因此,課堂教學的結束,并不意味著體育學習的結束。課堂教學的結束只是狹義上的結束,即特定時間段里課堂對話、練習的結束。要將體育生活化,讓學生在課外消化所學知識、動作,熟練技能,所以必須向課外延伸。結課前進行短暫的留白,能讓學生把思維的觸須延伸到生活,同時也能讓學生在腦海里重溫問題意識,加深情感積淀。比如在教學“耐久跑——正確的呼吸方法”一課結束前,可以這么設計:耐久跑水平的提高、耐力素質的提升,光靠課堂時間遠遠不夠,需要我們經常練習,天天堅持,看誰能養成健身慢跑的鍛煉習慣,看誰在課外的鍛煉中使自己的呼吸動作正確、節奏鮮明?這一連串的追問,豐富了教學內容的內涵,把學生引向更深層的思考。此時老師不用引導學生回答,可以留白片刻,這片刻的留白給學生留下思維的空間,留下了思考的時間。這樣,把學生的視點引向課外,教學課堂是結束了,但生活的課堂卻正在開始。
在體育教學中,留白的運用能給學生留出想象和創造的余地,創造“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教學藝術效果,就是有效的,這樣的課堂就會煥發出春天般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