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剛剛開年,從上到下,從中央到地方,都相繼端出“教改大餐”。比如旨在均衡教育資源、治理擇校難題的北京義務教育綜合改革大幕開啟,東城區率先公布的改革方案被評價為“要逆天”;期末考試,北京、杭州等地的一些小學低年級告別了傳統試卷,代之以游戲;浙江今年將有11所高中推行“無班級管理”,試行“走班教學”。和以往一樣,在這些教改行動中,教育部門和學校都不諱言其中有歐美高中教育的影子。
借鑒外國的先進教育理念和成功的教育實踐無可厚非,但遺憾的是,我們對國外教育,在很多方面存在誤讀,甚至誤導我們的行動。
近來,“德國憲法禁止學前教育”或者“德國憲法禁止早期教育”在微信的朋友圈里瘋狂流傳,作者意在指出,似乎正是這種“先進教育理念”才導致了德國的強盛。如今,在德國生活多年的人士經過嚴謹的調查考證,證明“德國憲法禁止學前教育”完全是不求甚解導致的誤讀。
這種誤讀誤解國外教育的事例著實不少。被當作勵志名言廣泛傳播的哈佛校訓已經被證實是子虛烏有。被很多家長奉為教子指南的暢銷書、號稱最早于19世紀在德國出版、后人從哈佛大學的藏書館里發掘出來的《卡爾維特的教育》,經媒體調查后發現這是一本徹頭徹尾的偽書。
而對國外教育最大也是影響最深遠的誤解,莫過于認為美國的基礎教育是快樂輕松、毫無壓力的。但真相究竟是怎樣的呢?如今,一些在美國生活時間較長的華人、學者開始發聲:美國的中小學生,在學校里也是要學各種知識的,也是要寫作業的,也會有寫作業寫到深夜的時候;美國學生確實是下午3點就放學了,但很多孩子放學后也要上各種各樣的課外班,補課到晚上八九點鐘;美國學校的考試壓力也不小,有的地方還把各個學校的考試分數在當地報紙上公布。
在誤讀誤判基礎上展開的改革,很容易走向歧途,那么受影響的將是一代人的發展質量。(本報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