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日本《外交學者》雜志網站日前報道,數十年來,環保人士一直抱怨中國政府優先考慮經濟增長,為了利益犧牲環境。結果,中國空氣、水和土壤受到污染的消息不斷登上世界各地的新聞標題——這并不是北京想要的那種媒體關注度。
國內外不斷加強的監督正推動北京發起環境保護行動。其實,治理污染最有效的工具之一就是引起這個問題的首要因素:利益動機。
報道稱,中國政府把經濟手段看做是治理污染的新武器。迄今為止,中國的環境保護工作都未充分利用經濟手段。例如,環保人士抱怨水和燃料等自然資源的使用成本被人為降低。簡單地提高這些資源的價格可以有效地鼓勵減少浪費。
報道稱,作為提高基礎價格的補充,中國可能還會提高對特定資源的稅收。
短期內還不可能征收高額燃料稅,但至少有分析人士認為今后這會成為現實。
尤其是為了改變過于依賴煤炭的狀況,中國政府計劃進行煤炭稅費改革。與漲價措施類似,這一改革的想法是提高對煤炭和其他燃料征收的稅率,從而鼓勵減少浪費和提高能效。
中國的最后一個經濟手段——投資——可能是最有力的。環境保護部副部長翟青透露,環保部2013年否決了30多個損害環境的項目。除了在污染項目開工前就予以關閉外,環保部預計還將提高污染的罰款金額,目前的罰款金額通常低于達到環保標準所需的改革費用。
最后,也是最鼓舞人心的是,中國正處在調整(發展)方式的初級階段,令其整體經濟與環保舉措相適應。
報道認為,總而言之,中國制定的新政策正在尋求讓污染無利可圖。
摘自《參考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