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經濟社會運行中的物流費用偏高已成為共識,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的監測資料顯示,我國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不僅高于美國和日本等發達國家1倍以上,還高于巴西、印度等發展中國家。可以說,降低物流費用不僅勢在必行,而且需要“對癥下藥”,那么,物流費用偏高的癥結究竟何在?
首先,目前我國總體上仍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從產業結構來看,我國第一、二產業占比高而第三產業占比低,導致經濟發展的物耗和能耗偏高,引致物流需求規模偏大。從產業布局來看,由于上游能源資源和部分下游產業逆向分布,一些高能耗、高物耗產業不能按照地區比較優勢布局,致使煤炭等大宗商品長距離、大規模運輸,導致我國貨物周轉量明顯偏高。
其次,生產方式粗放也是我國物流費用偏高的重要原因。當前,我國經濟社會不斷發展,與此相應,消費模式也逐漸從單純追求溫飽型或數量型,向追求消費價值多元化、個性化轉變。但生產方式仍以“大批量、規模化”為主,導致產需不能有效銜接、資源周轉偏慢、社會庫存居高不下。2012年,我國工業企業存貨率為9%左右,遠高于日本等發達國家5%的水平。
此外,流通模式粗放與物流費用偏高密切相關。流通模式粗放,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以供應鏈為主的現代流通體系建設進展相對緩慢。二是物流一體化建設相對滯后。受體制性和機制性約束、基礎設施不完善、物流標準不協調、信息化水平較低等因素影響,我國大流通體系尚未根本形成,部門分割和市場分割仍然存在,物流一體化建設明顯滯后,社會資源周轉慢、環節多、費用高。例如,我國海鐵聯運比例遠遠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目前國際上港口集裝箱的海鐵聯運比例通常在20%左右,美國為40%左右,而我國僅為2.6%左右。我國工業企業流動資產周轉次數為不到3次,遠低于日本和德國9至10次的水平。
摘自《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