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6個月的濟南市民王曉最近總感覺肚子緊,還有下墜感,“走路還得抱著大肚子”。她在網上查詢,發現癥狀符合孕婦們常說的“假性宮縮”。“對身體非常不好,容易早產,需要臥床休息。”準媽媽們向她建議。這一“自診”把王曉嚇壞了,失眠了一晚后去了醫院。吃了醫生開的保胎藥,王曉的癥狀很快緩解了,“情況很輕微,我這純屬自己嚇唬自己”。
不少年輕人看病靠網絡“自診”
一項調查數據顯示,42.53的%的人每次生病都會利用網絡搜集信息,53.64%的人視疾病情況而定,只有3.84%的人從來不用網絡。根據數據結果,網絡“自診”逐漸成為人們了解自身疾病的主要選擇。
“在網上想查多久就查多久,還能跟他們癥狀類似的病友交流經驗,與某實名專家進行互動,無形中能減輕他們求醫時的心理壓力。”專家說。首都師范大學研究生李寧認為,出于對個人隱私的考慮,很多人鐘情于網絡“自診”。
網絡“誤診”嚇死人
據媒體報道,有鼻塞頭痛癥狀的28歲的長沙市民蔣先生,在網上自我診斷病情,被“確診”為白血病,嚇得他寫下遺書。然而經家人多方勸說,才到醫院檢查的他,診斷結果只是“鼻中隔偏曲”。
對興起的網絡“自診”,衛計委首席健康教育專家洪昭光表示,網絡可以讓人們方便地獲取疾病方面的信息,但不能起診斷作用。很多疾病不是通過網絡信息就能診斷的,隨意用藥很可能引發問題,必須到醫院咨詢醫生。
專家表示:“自行診斷的誤診率應該說是99%,剩下那些成功的1%也是碰上的;而且,越是嚴重的、復雜的疾病,誤診的可能性則越高。”摘自《都市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