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近日宣布,基于現有科學證據及專家委員會結論,已初步決定禁用對人體健康不利的人造反式脂肪。
自美國藥管局2006年要求食品包裝必須標明反式脂肪含量以來,美國人每天攝入的反式脂肪量從每天4.6克降至2012年的每天1克左右。
反式脂肪共有兩種來源。一種是反芻動物尤其是牛、羊會天然產生反式脂肪,因此它們的肉制品與乳制品中會含有少量反式脂肪;另一種是工業(yè)化制作中,經氫化作用凝固的植物油可產生反式脂肪。
人造反式脂肪曾被認為是工業(yè)時代一項突破性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但后來逐漸成為人類健康的一大威脅,可以說是食品行業(yè)歷史中的縮影。
據美國心臟病協會介紹,1911年,美國寶潔公司首先推出含反式脂肪的Crisco蔬菜起酥油,其他公司很快爭相效仿。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西方國家實行黃油配給制度,直接推動了人造黃油的使用。
人們曾認為,植物油比牛肉和黃油等動物產品中的飽和脂肪更健康,因此,食品生產商紛紛改用含反式脂肪的部分氫化蔬菜油。然而,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反式脂肪的命運逆轉,開始走下坡路。
早在1990年,荷蘭科學家研究發(fā)現,反式脂肪降低血清中有益的高密度膽固醇含量,且使有害的低密度膽固醇增加。前者能將血管中的血脂輸送到肝臟中處理掉,因而被稱為“好膽固醇”;后者則會把肝臟中的血脂輸送到血管里,導致動脈硬化,被稱為“壞膽固醇”。此后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反式脂肪對心血管健康不利。還有多項研究結果稱,反式脂肪較飽和脂肪更易導致肥胖、還可能增加罹患排卵障礙性不孕的風險。
鑒于反式脂肪可能帶來的健康風險,一些歐洲國家先后對反式脂肪進行限制。加拿大、巴西等國也要求反式脂肪含量超過0.5克的食品,必須在標簽中標明含量。與上述國家相比,美國政府對限制反式脂肪的態(tài)度寬容得多。(本報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