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7日,正月初八。開年上班第一天。往年這個時候,陳曉(化名)會和一些同事跑到林偉忠辦公室,樂呵呵地向他討“利是”。但今年,顯然不可能了,因為林已經“進去”了。案發前,林偉忠是廣東省東莞市厚街鎮黨委委員、武裝部部長、人大副主席,同時兼任寶塘社區黨支部書記。林出事的導火索是房子:2013年11月12日,有人在網上舉報他有上百套房產、超20億資產。
貪官的房子 公眾對林偉忠印象最深的是一個細節:去換房產證時,他用裝礦泉水瓶的箱子裝了一箱房產證去更換,把房管部門的人給震住了。
據東莞市紀委此前介紹,林偉忠實際擁有房產20多棟。按此推算,即使一棟比較矮的樓,一般也有五六套房,這樣算來,林偉忠擁有上百套房子并不奇怪。
這些房產如何得到?林偉忠作為社區黨支部書記時,他先違規獲取使用社區集體土地建成房產。建成后,利用曾擔任厚街鎮城建辦主任等職權,再次違規給這些違建的房產辦理了房產證,把違建的房產“合法化”。
和林偉忠倒下類似的,還有被媒體稱為“房叔”的蔡彬。蔡是廣州市城管執法局番禺分局原政委。他擁有“21套”房產,被人舉報、媒體報道后,紀委介入調查發現了他受賄的事實。貪官房子的來源是人們最為關注的。記者根據公開報道梳理發現,來源大致有四種:一是官員受賄后直接購買。二是房地產商或下屬直接送。三是房地產商將房產以遠低于市場價賣給官員。四是非法占用集體土地,利用自身職權建設并使之合法化。
為何是房子? 事實上,官員貪腐的財產并不總表現在房子上,房子只是在最近10年,特別是最近5年,才突出地成為貪腐官員財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山大學廉政與治理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倪星教授告訴記者,腐敗跟權力有關,權力能配置稀缺資源,創造出較高的收益。
這些年,土地市場、房地產價格飛速上漲,所以權力在這里變現就格外引人注目。但再過一些年,如果房地產不再是一個問題的話,權力的腐敗一定會在體現在其他領域。因此,其背后運行的邏輯,實際上不是房產的問題,而是權力的邏輯問題。
簡單回顧過去30多年,就發現各時期官員的腐敗表現形式,都打上濃厚的時代烙印。上世紀80年代中期,在計劃和市場雙軌體制并存時期,“官倒”成為那時代的標簽,彼時,權力變現的途徑是:很多官員拿到批條——擁有了計劃內的價格,轉手將批條倒賣就掙了不少錢,根本不需自己進貨。90年代中后期,官員腐敗主要表現在股票上,當時進行國企改制上市,很多官員持有原始股,股價上漲,一夜暴富。
最近10年,土地成為地方政府的第二財政,房產成為新時代財富象征。就拿被查處的省部級官員這些“老虎”來說,有媒體梳理就發現,2004年是一個節點,此后落馬的省部級官員,大約一半與房地產業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十八大以后落馬的省部級官員也是這個比例。
當然,貪官多與房子有染,也因房產業需要和一些部門打交道的鏈條太長有關。據知情人士透露,權錢、權房交易,幾乎貫穿房地產開發的全過程:諸如征地拆遷、土地出讓、繳納土地出讓金、調整土地用地性質、規劃審批、項目選址、調整容積率、產權登記等環節。這樣,當諸多擁有審批權的部門官員遇上那些唯利是圖的地產商,權力變現就成為了可能。
目前,中央提出的思路是:推行新提任的領導干部率先試點公開財產。這樣一來,10年之內,利用兩次換屆以及屆中調整,讓新提任的領導干部率先公開財產,若干年后,存量逐步化解,相當于讓他們“洗干凈再出來見人”。這也是執政黨反思制度缺陷,而給問題官員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摘自《南風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