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黃的燈光下,偉坐在我對面,眉頭緊鎖,有點潮的發型沒能掩蓋他眼神中的憂傷,瘦削的臉上寫滿了憔悴。和前幾次比起來,他這次顯得更失落和無助。“不管他了,隨他去了,不想上就不上了!”偉似乎跟兒子賭著氣。
偉的兒子叫文,一個五年級的學生,乖巧可愛,成績優秀。但是,在父親偉的言語中,現在的兒子文已經變得叛逆、厭學、狂躁了。這一切,都源于偉的幾次謊言。
第一次說謊
一年前,偉打電話給我,他送文進了學校,但老師卻說文沒去上學。后來,偉在學校一個綜合樓的拐角處看到了孤獨地坐在樓梯上的文。
那天偉告訴我,一年前他離婚了。偉是一名收入不錯的企業員工,妻子在上海做生意。兩人感情本還可以,經濟收入也很不錯。可一年前,妻說為了再買一套房,不如辦個假離婚。想到在上海買房的不易,想到孩子日后的發展,偉沒多想就同意了。當時,孩子和雙方父母都不知道,所有的家產包括孩子都協議給了她。因為是假離婚,所以生活還一切照舊。妻還和以前一樣,每周從上海回來一次,一家人一起享受天倫之樂。只是偉沒想到,半年前,妻正式跟他提出聲明,假離婚變成了真離婚。那一瞬間,偉驚呆了,恢復理智后的他立即通過法律手段要回了兒子的撫養權。
為了照顧文的感受,他沒有立即告訴孩子,直到有一天文纏著他問媽媽為什么這么長時間不回來,他才眼含熱淚跟文說明了真相,文半天沒有說話。第二天,文就逃學了。
第二次說謊
放寒假了,文被媽媽接到外婆家。回家后文說的第一句話就是“我不到成人的時候,不準你另外找人。”偉問文:“成人是什么意思?”文說不知道。偉斷定這是前妻教唆的,于是心里發誓,以后再也不準文去前妻那里了。
五一節到了,媽媽打電話給文要接他去上海玩,文欣然答應。以往的五一節,總是一家三口出去旅游。這次,文還期望爸爸可以一同前往,他和爸爸約定,做完了作業就一起去上海。放假前一天,文在學校里,就做完了最難做的數學作業,晚上一直做到12點把其它的作業都寫完了,等著第二天媽媽來接他和爸爸去上海,幼稚的孩子還想著爸爸媽媽和好的那一天。
第二天早上,爸爸推說朋友有事不能去上海,早早起床的文沒等到媽媽,卻被奶奶帶回了鄉下老家。哭泣的文給媽媽打電話,媽媽承諾只要他好好學習,讓爸爸高興,暑假一定帶他去玩個夠。接下來的日子,文表現很是積極,似乎比原來更聽話了,但上課的時候經常會發呆,成績也出現了下滑的現象。
第三次說謊
翹首以待,孩子終于盼來了暑假。文打電話給媽媽,想去上海玩,但爸爸要求先上一個月的課外班,8月份再去。媽媽為了不影響文的學習,就勸文聽爸爸的話,上完了課外班就回來接他。
課外班上,同學們都談論這個暑假到哪玩,文說上完了課外班媽媽就帶他去西藏爬雪山,大家都羨慕不已,文也感到很自豪。因為到現在為止,他還沒有跟任何人透露爸媽離婚了,他不想被同學瞧不起。這個暑假,文在課外班上的表現很好,經常被老師表揚。
課外班結束了,爸爸跟他說:“你是選擇去媽媽那里,還是跟奶奶回鄉下,自己看著辦!”看著爸爸死板的面孔以及提到媽媽時那極不友善的語氣,文違心地選擇了和奶奶回鄉下。但那個月,文明顯地出現了一些狀況,對什么事情都不感興趣,不想吃飯,不想出門,成天窩在家里看電視,晚上不敢一個人睡覺,文越來越瘦了。
謊言的代價
新的一學期開始了,文都大半年沒有見到媽媽了,雖然媽媽經常給他寄來衣服、鞋子、書包等,但文還是很想媽媽。快到國慶節了,文再次給媽媽打電話,想乘這個小長假去媽媽那里玩玩。媽媽這次跟他說,你好好和爸爸溝通一下,等爸爸同意了,媽媽就去接你。通過前兩次的教訓,媽媽已經隱隱知道自己再也接不到文了。
媽媽的回答,讓文徹底失望,他知道,憑借自己的力量,爸爸是不會讓他去見媽媽的。跟媽媽通過電話后,文就再也沒有跟爸爸提去上海的事情。所以,這個國慶節,文還是和奶奶一起回到鄉下,但是作業一個字都沒寫。開學那天,文去了學校,晚上回來沒有寫作業,第二天文不去上學了……
面對偉的敘述,除了嘆息,我更多的是心痛。一個活潑可愛的孩子,變成現在這個樣子,他們夫妻都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當偉第一次向我求助時,我跟他提出的建議是事情如果無法挽回,在自己堅強的同時,一定要注意孩子的心理感受,盡量減少對孩子的傷害。但是當孩子從外婆家回來后,偉覺得讓他們母子團聚是一個錯誤,怨恨的同時做了一個更加錯誤的決定,禁止文和媽媽見面,偉把不讓前妻見孩子當作了對她的懲罰。所以偉有了第二次謊言,這次的謊言讓孩子有點失落,但還是充滿希望,可是第三次謊言讓孩子徹底失望了。
當偉對我說文的變化時,我跟他指出孩子的心病是沒能見到媽媽,這是偉的責任,但偉很委屈地說,不是他不讓的,是文自己不去的,他沒有想到,自己的行為讓文沒有了選擇的余地。媽媽已經離開了文,他不想再失去爸爸,所以違心地選擇了跟奶奶回家。孩子無力改變父母的現狀,處于極度的恐懼焦慮之中,強烈地缺失安全感,一次次的失望后,孩子選擇了自暴自棄。
其實,離婚對孩子帶來的傷害不是離婚本身,而是離婚給社會、家庭、個人帶來的自動化思維,以為單親的孩子是弱者。一般來說,有三種情況會給孩子帶來傷害:一,離婚雙方互相仇恨,并讓孩子卷入這種仇恨中;二,離婚的一方不愿承擔孩子的責任,或一方禁止孩子與另一方接觸;三,單親的母親有太多的負性情緒,或離婚造成生活質量的降低。當然,社會歧視、親友的冷漠、對孩子過度關懷也是造成孩子受傷害的重要原因。
所以,離婚夫妻一定要讓孩子意識到:爸爸是個好爸爸,媽媽是個好媽媽,只是他們不是一對好夫妻。只有這樣,才不會踐踏孩子對親情的美好感受,讓孩子回歸到正常的生活軌道。
(朱峰 江蘇海安家長學校總校高級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