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楨
亦母亦師帶著女兒成長
譚晶的母親周麗萍是上世紀五十年代出生的人,從小愛唱歌,長大后在山西老家曾是文工團的獨唱演員,因此譚晶從小就浸潤在父母為之營造的音樂氛圍里。
譚晶說:“我喜歡表演,父母演出,我常讓他們也給我化上妝,在后臺跟著節奏邊唱邊跳。”
在譚晶的音樂世界里,媽媽不僅是開啟其幻想之門的啟蒙者,還是最重要的指導老師。雖然對學生們非常慈愛,但對自己的女兒周麗萍卻十分嚴格。她經常安排女兒給大家做示范,有時會因為達不到要求訓斥女兒。譚晶笑著回憶:“那時,媽媽常訓得我流眼淚,但是流眼淚也得唱,我經常哭著把一首歌唱完。”
讓女兒按既定計劃走但不強制
譚晶讀高二時,媽媽就帶她去參加臨汾藝術學校的考試。譚晶一唱完,老師們就震驚了:“唱這么好,考藝校做什么?”在老師們的建議下,母女倆坐上了去太原的火車,成功考上了山西大學音樂系。
經過一年的學習,譚晶以歌劇《紅珊瑚》中的《海風陣陣愁煞人》曲目參加一次市里的比賽,聽完女兒演唱后周麗萍說:“不行,我還是覺得不甘心,我想讓你去考中國音樂學院。”憑著對女兒的自信,周麗萍說服女兒退學重考,并陪同女兒上京考試。
“你說誰家孩子都上大學了卻要退學再考一次?對我來說我也不愿意,可是媽媽非要讓我這么做。我那時候也很聽話,覺得可能媽媽說得對吧!”從小,譚晶總是聽媽媽對自己說:你將來一定要考到北京去,考上北京的大學。有了這樣的灌輸,再加上母親給予的自信與勇氣,17歲那年,譚晶如愿取得了中國音樂學院的錄取通知書。
如此遵從母親的意見,讓很多人誤以為譚晶是個沒有主見的人。恰恰相反,在她看來,“聽媽媽的話并不代表沒有主見。事實上,我決定接受家人為我安排的道路,正是因為我自己喜歡它。”并且譚晶想要告訴大家:“假如你真的不喜歡父母的安排,那么應該堅決拒絕;但如果只為反抗而反抗,最終錯過了自己喜歡的東西,那才是隨大流、沒主見。”
譚晶能有這種成熟、獨到的見解,說明媽媽在培養女兒時并非一味地控制,相反,她也常常認同女兒的想法。
周麗萍害怕女兒好不容易練好了的唱歌方法,因為唱流行歌曲練偏了。她希望譚晶先把一、二年級的基礎打好,之后再自由發揮。然而喜愛唱流行歌曲,并不代表譚晶沒有正確的方法。事實上,譚晶對自己聲音的要求非常苛刻,是一個切實的完美主義者。“我不允許自己的聲音有一丁點兒聽起來不舒服的東西。有時候作曲家會說,聲音又高又直,唱得‘破一點沒關系。但是我自己這關就過不去,反反復復必須唱到滿意為止。”這種對演唱完美的追求,讓人們聽到的譚晶的聲音總是圓潤的,給人一種舒服的享受。
正是聽到女兒這樣的作品,媽媽認為譚晶已經找到了自己的演唱方法,而且效果很好。她便鼓勵女兒創新,說:“只要能發揮出你的優勢,嘗試一些新的東西也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