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頤
暑假里的一天,我帶著兒子來到了著名學府——北京大學的校園,一路上,我們碰見了不少中小學夏令營旅游團。旅游團在校園的幾個主要景點之間游走,每個景點的停留時間都很短暫,導游簡單解說幾句,就讓游客們分散拍照。我和兒子跟隨著一個導游團走了一段路程,發現導游團成員大多神態焦躁,有些孩子壓根兒沒聽導游的解說,自顧自地玩耍。
相比于行色匆匆的旅游團,我和兒子就愜意多了。坐在未名湖畔,綠柳垂地,清風拂面,博雅塔屹立于小丘之上,這是北大最好的景致——“一塔湖圖”。我對兒子說:“未名湖是一方硯臺,博雅塔是一支神筆,圖書館則記載了北京大學厚重的歷史。”我給兒子講述北大校史,它是如何從清王朝的“京師大學堂”變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運動”的起源地。在蔡元培校長“兼容并包”的治學方針指導下,這里當年云集了陳獨秀、魯迅、胡適、梁漱溟、朱光潛等一批大師,北大人在自由、平等、寬容的氛圍里,書寫著一樁樁讓后人景仰的故事,讓北京大學成為了中國近現代文化的圣地。
時近中午,日頭趨猛。游客們漸露疲憊之態。有個小男孩纏著爸媽哭鬧:“我要去游樂園,我要吃麥當勞,這個大池子跟公園差不多,一點也不好玩……”他的爸媽在呵斥他。其實,這個孩子說的并沒有錯。他的經歷就是帶給了他這樣的感覺,他所認識到的北大校園和街頭的公園沒有太大的區別。走馬觀花式的到此一游,孩子怎么可能理解北大的意義呢?我還聽到有些家長諄諄教導,要求孩子將來一定要考上北大、清華等名牌大學,有幾個孩子分明眼露茫然,只能沉默無奈地早早背負著父母的期望。
如果家長們冀望一次短暫的校園之旅,就可以讓孩子對名校產生足夠的憧憬和向往,那是一種空想。家長們在帶孩子游北大之前,要多少做點功課,了解北大的歷史、北大的輝煌成就、北大學子的風采等,平時在家里也不妨置放一些描寫北大的書籍,播放介紹北大的電視節目,讓孩子從小耳濡目染。孩子將來若能考上名校,當然是樁好事;若沒有這樣的機緣,孩子能有一條最適合他自己的路,能擁有優秀的品格,那也是很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