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銀平
年初,溫州市第二十一中舉辦的第一屆塘河閑暇節上,全校初高中所有班級都創設了各具特色的游園活動:跳蚤市場、溫州好聲音、定點投籃、做壽司、cosplay動漫真人秀、漫畫家簽名……
校長呂俊杰:閑暇不僅僅是活動,它還是藝術,是教育,更是生活,它跟社會的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使人們的生活更加美好,更加幸福。閑暇是生命轉換的方式,也是生活多彩的必然。在中小學教育中,閑暇的分配和享用也是一門學問。學校舉辦“閑暇教育”活動,目的是要讓學生在中學時代有意識地接受閑暇生活方式。
“閑暇教育”是“引導學生正確的閑暇認知和閑暇態度,養成有價值地利用閑暇時間的習慣,獲得適合自己終身受用的,度過閑暇時間的技能和技巧,進而提高閑暇生活質量和精神境界,實現自我發展的一種教育活動。”換言之就是,光讓孩子學文化課是不夠的,也應該讓孩子學會放松;光讓孩子拿競賽大獎是不行的,也應該提高孩子駕馭生活、享受生活和樂趣的能力,個性化地追求有意義的閑暇生活,得到快樂和成長。
正因為這樣,西方國家非常重視“閑瑕教育”,比如美國的圖書館在中小學生的閑暇生活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在假期尚未來臨之前,各圖書館都會發布一系列中小學生假期活動計劃,并將具體內容印制成冊,向社區及學校免費發放。瑞士為了豐富中小學生的閑暇時間,各地政府推出一種收取象征性費用的“假期通行證”,學生可持證參觀當地博物館、美術館、藝術中心等。在澳大利亞,各城區教育部門協調各學校在假期安排球類、遠足、游泳等孩子們喜愛的體育活動。這對于孩子的成長,是一種積極的助推。遺憾的是,“閑瑕教育”在我們的很多學校基本上是一個空白。其一,教育者太注重分數和競爭,不愿讓孩子“玩”,人為剝奪了孩子玩的時間和自由。其二,對“玩”和“休閑”認識不到位,認為人人都會玩,卻不知道通過整體性的社會合作和指導,讓孩子在玩樂和休閑中,也能得到心智成長以及精神拔節。其三,那就是家長作風太多,對孩子應有的自主權、決策權,缺乏及時尊重等。
所以,目前我國中小學生在閑暇利用方面,問題多多。其一,不會休閑,不會玩,不懂科學調節和分配,不少孩子的玩物成了“喪志”,而非“益志”。其二,不少中小學生的休閑多有消極的閑暇,消極接受多,創造性發揮少,甚至有少數中小學生在閑暇時間里參與賭博等格調庸俗、低下的消極活動。其三,還有成人化的閑暇。成人有時不顧中小學生特殊的需要和閑暇的特點,迫使學生從事與自己一樣的活動,影響了發展質量和水平。
開設“閑瑕教育”,也許不能馬上帶來立竿見影的快樂功效,當教育者有了主動開發意識,這就是一種巨大的觀念進步,不再將孩子當做“學習機器”,而是將孩子當成了一個充分享受生活的有情有趣的人,讓教育人本意識得到積極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