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家計
[摘 要]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進行有效歷史情境教學,對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學以致用的能力有很大的推動作用,有利于教師教學方式的改進。創設有效情境要落實三維目標,抓住重點難點,要有利于學生探究學習。
[關鍵詞]歷史教學;有效情境;創設一、創設有效情境要落實三維目標
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引發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興趣,是創設有效情境的第一步驟。接下來在具體設置教學情境的時候,要考慮是否符合三維目標的落實。因為創設教學情景的目的是輔助學生的學習,幫助學生解決學習問題,實現新課程教學的三維目標。教師首先要熟悉課程標準和本省的《歷史學科教學指導意見》,在標準和教學指導意見的指導下確定具體教學目標,依據教學目標設置相應的教學情境。如:在教人教版必修二專題八《經濟全球化世界》時,某教師設計了如下情境:出示《波音飛機在美國以外的零件供應地示意圖》,一是說明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尋找最佳區位,最終為了充分利用當地的優勢資源把生產成本降到最低;二是說明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并且圍繞這個情境設計問題,讓學生探究這節課的核心問題“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利弊”。在具體操作上,教師設問:美國為什么將某些零部件的生產放在一些發展中國家,比如韓國和巴西?發展中國家為什么要接受?這對發展中國家會有什么影響?這樣層層深入,引導學生思考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利弊問題。
二、創設有效情境要抓住重點難點
教師在創設教學情境中,可以運用各種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情境,但在具體教學中,并不意味著教學情境越多越好。也就是說教師在對教學內容設計情境時,要突出主題,緊緊扣住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否則會造成課堂結構的失衡:要探究的主要問題著墨太少,而在非重點的地方設置問題情境,誤導了學生的學習傾向性。這是因為教師限于以往的教學經驗和知識結構,對課程標準與教學指導意見研究不夠。所以筆者還是強調教師首先要熟悉課程標準和本省的《歷史學科教學指導意見》,然后有針對性地創設教學情境。
三、創設有效情境要有利學生探究學習
高中歷史新課程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在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與參與性,培養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提高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由此看出探究性學習在高中階段顯得尤為重要,可以說高中歷史新課程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培養學生對歷史問題的深度思考、理性思辨。基于以上認識,在創設教學情境、設置問題的時候,要弄清楚哪些問題是需要學生探究的,教師又如何提出探究性的問題。
教師對講授內容要做全面的分析,理清思路,以便將知識系統地呈現給學生。課前準備并不是上課前的臨時準備,而是平時要注意隨時積累的各種相關知識,這樣,講課時才能信手拈來,運用自如。教師講授要以教材內容為依據,深刻領會歷史知識的實質,做到講授概念準確、論證充分、邏輯嚴密、史實確鑿可靠。上課語言也要嚴密、精確,準確表達歷史概念。要從學生的知識基礎、思維方式、認知水平等實際出發,借助各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索,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對歷史的科學認識,真正達到在教學過程中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目的。教師要對歷史教材的書面語言進行加工整理,用最簡練的語言表達最豐富的內容,做到既簡練又通俗。教師在選擇例證時,應照顧到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生活、學習經歷,盡可能選擇學生比較熟悉的事物,使他們容易把這些事物與即將學習的歷史知識聯系起來,順利實現新舊知識的遷移。
總之,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進行有效歷史情境教學,對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學以致用的能力有很大的推動作用,有利于教師教學方式的改進。所以,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跟隨時代發展的腳步改變自己的教育教學,努力提高自己的專業化水平。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具備科研意識和科研能力。在中學教師的職業生涯中,傳統的教學活動和研究活動是彼此分離的。教師的任務是教學,研究被認為是專家們的“專利”,而忽視了教師工作創造性的特點。當前,從“教書匠”轉變為科研型教師,已經成為越來越多教育工作者的共識,教育科研也被許多學校視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生命線。
責任編輯 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