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田利
2014年,我國早中熟蘋果售價再創新高,陜西、山西、山東、甘肅早中熟蘋果的銷售價格較2013年同期普遍上漲30%以上,陜西最高售價8.6元/kg,甘肅最高售價12元/kg。早中熟蘋果銷售價格高,有災害因素的影響,但更重要的是反應了我國蘋果種植品種組成存在嚴重問題,品種結構調整已迫在眉睫。
我國蘋果產業經過上世紀80年代的快速發展,90年代的自然淘汰,本世紀初的初步產業整合,產業結構逐步趨于合理。目前在蘋果品種方面存在兩大問題,需要盡快調整:一是品種不配套,二是品種太單一。由于早、中熟品種成熟時氣溫高,果實不耐貯,加之夏季瓜果對市場的沖擊,各地發展規模十分有限,遠不能滿足市場需要,生產中表現為市場供給量少、產品十分暢銷。晚熟品種一統天下格局仍然持續。在晚熟品種生產上,逐步聚焦于紅富士,對其他品種形成明顯擠壓。上世紀80年代,西北地區蘋果品種以秦冠、金冠、新紅星、紅富士為主,目前金冠、新紅星已基本淘汰,秦冠面積也微乎其微,紅富士占80%以上,甚至有的地方出現了純富士園,像甘肅蘋果主要產區靜寧,紅富士占到95%以上。品種單一不僅使市場風險加大,也給栽培造成了一定難度——蘋果為異花授粉樹種,大面積栽植一個品種,授粉受精不良、坐果率低表現突出,特別在2006—2007年表現相當明顯,產量提高受到很大限制,生產效率提高難度加大。因而,蘋果品種結構調整是十分必要的,也是迫在眉睫的。根據我國生產實際,在蘋果品種結構調整中應著重抓好以下幾點:
1)加大早中熟品種發展力度。目前,我國蘋果品種組成表現為“頭輕、腰細、腳重”——早熟品種短缺,中熟品種不足,晚熟品種相對過剩——早、中熟品種有發展空間,只要注意適量適地發展,會形成優勢產業區域。一般可將早中晚熟品種比例控制在1 ∶ 2 ∶ 7,在適當地域進行早中熟品種集中開發,專業化生產、產業化經營,以形成競爭優勢,提高市場占有率,促進產業效益整體提升。
2)發展品種多樣化。經產業整合,我國蘋果效益明顯提高,蘋果銷售已由內銷為主轉變為內外銷并重發展格局。近年來,鮮果及果汁出口大幅度提升,國人消費習慣也發生了很大變化。近年來,隨著我國對以泰國為主的東盟及俄羅斯市場的成功開拓,大果型耐貯運的秦冠蘋果逐漸受寵,甘肅靜寧收購價達到3元/kg;新紅星近年在珠三角地區十分吃香;山東、遼寧等地國光蘋果熱銷,西北地區新紅星市場告急,秦冠價格大幅上升。以上事實均說明,單一的紅富士已不能完全滿足市場需求。
果汁出口是我國蘋果出口的重要方式,但榨汁專用品種發展嚴重滯后,對出口果汁的品質、價格、效益影響較大。這一點再次提示我們,市場需要蘋果品種發展多樣化已是不容回避的事實。按照我國目前的發展形勢,蘋果產業應以穩定面積、提質增效為主,在此大前提下,逐步調整鮮食品種和加工品種的發展比例至7 ∶ 3,逐步形成以高酸蘋果澳洲青蘋為主的加工專用品種生產基地,保持我國蘋果汁出口優勢,減緩國內蘋果銷售壓力。
另外,要積極創建蘋果出口基地,發展外向型蘋果產業。外向型蘋果產業發展中,品種定位很重要,發展品種應適應出口地消費特點:歐美經濟發達國家,出口果品應以精品為主,風味以酸甜為主,純甜果反而不太好銷;東南亞及俄羅斯等地區是我國秦冠的主要出口國。我國的港澳地區是新紅星的主要消費區,前幾年由于受美國“蛇果”的擠壓,我國新紅星蘋果逐漸淡出果市,近年由于甘肅天水等地大力發展紅星四代、五代品種,以“花牛”為主的蘋果在香港市場的占有率穩步回升。
3)積極引進新品種。紅富士蘋果的發展很能說明這一問題。上世紀60年代中期,我國從日本引進了紅富士,80年代初期在全國大面積發展,在我國的儲備期達10年以上,對我國蘋果產業發展,以及縮小我國蘋果產業與國際蘋果產業差距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們應當積極運用紅富士發展的成功經驗,引進國際上有發展前途的品種,先試驗示范,做好將來產業發展后備品種的儲備工作,這是一項長期工程,不容忽視。
4)加強品種選優。在蘋果品種發展上堅持兩條腿走路,一方面要緊盯國際蘋果品種發展趨勢,積極引進優良新品種,另一方面要發動群眾,搞好品種選優。我國在紅富士品種選優方面成績不小,以煙富系列、禮富1號、昌紅富士等為主的品種,大大優化了品種組成,特別是紅將軍的成功選育,克服了紅富士蘋果著色、果形等多方面的缺陷。生產中應加強這方面的工作,以選出更加優良的品種,促進生產效益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