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是曾經的農業大省。農業觀念,在四川曾經根深蒂固。
早在2007,四川開始了一次深刻的轉型。那一次,四川在繼續抓好農業的同時重點轉向抓好工業。
如今,四川再次開始了一次新的轉型。這一次,由成都一城獨大的首位城市發展模式,轉向各市州多極同振,多極共興的協調式發展。
縣域筑基
由首位城市,到一核多心的都市經濟圈,是世界不少經濟區選擇的發展路徑。
如今,這條路擺在了四川面前。
單核心城市——組團式發展——都市圈——城市群——城市群再擴展,這不僅是專家學者眼中的城市化路徑,還是城市群發展的必經之路。
順著這條路徑,四川的城市化已邁入第二、第三個階段:組團式發展和都市圈成形期。
四川的城市化藍圖正漸漸顯現:成德綿眉資樂雅遂同城化,打造國家級、國際化大都市經濟圈;川南、川東北和攀西國家級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建造三大城市群。
目標宏大,激揚巴蜀。一條著力發展縣域經濟,夯實多點多極支撐底部基礎的路徑日益清晰——
2012年12月28日,四川省委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四川發展要著力構建多點多極支撐格局。
2013年1月18日,四川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省長魏宏作政府工作報告,要求全省要著力構建多點多極支撐發展格局,推進成都城市群和川南城市群一體化發展,推動川東北城市群、攀西城市群建設。
2013年5月14日,四川省委十屆三次會議再次明確推進多點多極支撐發展,構建競相跨越奔小康新格局,加快建設一批工業經濟強縣、現代農業強縣、生態旅游強縣。
隨后,四川省委、省政府出臺《關于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意見》,提出到2017年,全省縣域地區生產總值在2011年的基礎上翻一番。一半以上的縣經濟總量超100億元,40個左右的縣超300億元。
2013年11月6日,四川省政府出臺《關于推進平原地區丘陵地區盆周山區民族地區縣域經濟發展的指導意見》,將全省縣域劃分為四類,提出具體而詳細的發展措施和部署。
同時,四川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聯合印發《關于支持百萬人口大縣改革發展的政策措施》,提出探索開展“省直管縣”改革試點。
2014年4月14日,四川省政府辦公廳印發《2014年縣域經濟發展改革工作要點及責任分工方案》,提出了發展縣域經濟的主要任務和保障措施。
2014年5月9日—10日,全省縣域經濟工作會議召開,對進一步推動縣域經濟發展作再動員再部署。
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務實的工作作風,勤政為民的執政理念在四川縣域經濟發展的大潮中得以清晰顯現。
四種路徑
“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是四川發展縣域經濟的指導思想,身邊的樣本往往具有更為真實可靠的范本意義。
5月9日,全省183個縣的縣委書記或縣長分成4個參觀考察組,分別深入江油市、安縣、廣漢市、中江縣、金堂縣,安岳縣、雁江區、仁壽縣、東坡區、犍為縣、南溪區、富順縣、威遠縣,大竹縣、鄰水縣、西充縣、射洪縣等17個縣(市、區),實地考察縣域經濟發展。
“一縣一園區,一園區一主業”,依托產業基礎和資源稟賦,強化產業支撐,是各個范本縣的共同點,卻又彰顯出各自不同的發展路徑。
以工業主導成就工業經濟強縣——
鄰近成都,借力天府新區,仁壽縣視高片區的文林、富加工業園區和汪洋循環經濟園區正強勢崛起,片區銷售收入年均增長50%,稅收年均增長80%。
雁江區成為承載資陽工業發展的“航空母艦”,四川南駿與韓國現代合資的四川現代商用車項目落戶城南工業集中發展區,將帶動配套企業形成千億造車產業集群。
中江得以融入成都“一小時經濟圈”和成都環線經濟圈,承接產業轉移,中江經開區“一區
兩園”,食品醫藥、輕工紡織、機械電子的主導產業快速發展。
農業現代化造就農業經濟強縣——
犍為縣400畝的清溪中華茉莉種植園成為茉莉花產業的重要基地,提煉的茉莉精油已出口法國。省旅游局局長郝康理贊嘆說:“這樣的產業鏈延伸,增加了茉莉的附加值。清溪鎮茉莉基地發展旅游,開發這樣的旅游產品,大有可為。”
立足特色,因地制宜,打造生態旅游強縣——
鄰水縣柑子鎮繆氏莊園創新土地流轉方式,打造農業產業區、觀光旅游度假區、農產品加工區,實現三產聯動發展,今年預計戶均增收4.5萬元。
西充縣鳳鳴鎮雙龍橋綜合體探索丘陵鄉村發展模式而打造的新農村綜合體,著力打造川東北幸福美麗新村,躋身全國1000個“美麗新村”。
縣域開放合作,發展“飛地”經濟鑄就資源和地域優勢強縣——
丘區農業大縣金堂縣10萬畝丘區糧經基地和成阿工業園區的發展思路吸引著考察的縣委書記們,尤其是淮口鎮國家級重點小城鎮建設,城鎮化率高達79.4%,“產城一體”理念建設的巴德小鎮,為成阿工業園發展提供了優質的生產、生活服務。“縣域經濟發展的模式,還可以有這么多不同。”馬爾康縣縣委書記張培云頗為震憾地說。
縣域強則四川強
縣域強則中國強,縣域興則民族興。
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已成為國家共識。不少專家學者站在國家戰略的角度,提出了發展縣域經濟的路子。
平原、丘區、盆周山區和民族地區是四川縣域經濟的四類區域,“縣域經濟發展首先是產業的發展。各地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旅則旅,推進錯位發展、特色發展。”王東明說,實現農民增收致富是核心目標。
王東明要求,要堅持工業強縣富縣,立足優勢,選準主導產業,做大工業規模,打造配套產業集群。以資源優勢為依托,大力發展精深加工,避免簡單地賣資源,促進農民工就地就近就業增收。要把園區作為縣域工業發展的主要載體,推進產業集中集群集約發展。
四川縣域經濟,正搭建起強勁的發展平臺,承載夯實多點多極堅實根基的重任,被賦予全新的發展內涵與歷史使命。
百縣奔騰,千鎮勃發。
縣域發展正當其時,因地制宜發展特色小城鎮,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發展縣域,要簡政放權“擴權強縣”,以快捷交通提升縣域,到2017年所有縣城、重點鎮與骨干交通網絡連接……
縣域發展藍圖已經繪就,由縣域經濟撐起的多極城市群建設正在四川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