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輪豬價如坐“過山車”似的持續下跌行情已讓不少養殖戶“吃不消”,經政府啟動凍豬肉收儲計劃后,目前生豬價格雖有回升,但“豬糧比”仍未脫離紅色預警區域,生豬生產面臨形勢依然嚴峻。怎樣才能讓養殖企業與屠宰加工企業規避因價格波動帶來的風險,讓豬肉價格更趨向于穩定?近日,《當代縣域經濟》記者專訪了四川省發改委價格調控處副處長彭成剛。
“相對過?!币l價跌
記者:就目前四川生豬價格持續下滑的原因,以及應對措施,請談談相關情況。四川生豬價格持續下滑的原因是什么?
彭成剛:不只是四川生豬價格持續下滑,是全國的生豬價格都持續下滑。相比較而言,四川的生豬價格還略高于周邊省份和全國平均水平。今年以來,受生豬市場供給量大、外省生豬大量入川、市場環境等因素疊加影響,四川生豬價格持續下跌。
記者:生豬市場供給量大就是產能的“相對過?!?,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狀況?
彭成剛:這應當追溯到2007-2008年的那一輪豬肉價格的急劇上升。當時的高價行情,再加上政策層面采取生豬補貼等手段鼓勵增加供應的調控思路,激發了養豬的空前熱情,最終導致如今供過于求、豬價不斷探底的局面。其根本原因是國內生豬品質較低,市場尤其是國際市場競爭力弱,很難走出國門,形成了國內“區域性競爭格局”。
調研證實“豬周期”縮短
記者:之前省發改委在深入四川的幾個地市州調研時,發現了哪些新的情況和問題?
彭成剛:從調研的情況看,生豬產業出現了一些新情況。一是豬周期發生變化。傳統的三年一大豬周期逐漸被一年一小周期代替,最近這兩年,上半年生豬價格大幅下跌,下半年又恢復性上漲。二是不分養殖戶因價位低而惜售,出現喂“牛豬”的現象。有的養殖戶將育肥豬養到300斤、甚至400斤都不賣。三是規模養殖戶抗風險的能力不斷增強。四是養殖戶希望充分發揮市場調控作用。五是探索生豬養殖風險調節基金。如資陽市雁江區東庵養殖合作社建立了生豬養殖風險調節基金。在利潤相對穩定的時期按一定比例提取風險基金,在虧損達到一定程度時又將這部分基金補助到養殖戶,對降低養殖戶虧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調研中我們發現,當前生豬產業中主要面臨的問題有:一是養殖規?;潭纫廊黄停魧ιi市場沖擊較大。二是生豬產業各環節利益分配不合理。三是生豬疾病風險較大,免費疫苗發放政策需要完善。四是養殖企業資金缺口大,貸款難,利息高。
四川儲備已達4萬噸
記者:針對目前生豬產業的現狀,四川采取了哪些應對措施?
彭成剛:針對生豬價格持續下跌,四川省在完成中央凍豬肉儲備的同時,增加地方儲備和省級儲備。今年,四川金忠、四海等6家企業承擔了中央凍豬肉儲備7200噸,加上去年8家企業承擔的19300噸,全省共承擔中央初步任務26500噸。與此同時,四川省于2月20日和3月12日相繼啟動了生豬調控預案三級和二級響應,各地根據生豬產銷形式變化的情況,增加地方凍豬肉儲備。4月份全省啟動了生豬價格調控預案一級響應,組織開展2萬噸省級儲備凍豬肉收儲工作,此輪入儲計劃完成后,加上去年在庫的2萬噸,四川省級凍豬肉儲備已達4萬噸。
建生豬期貨市場防暴漲暴跌
記者:破解豬價“非理性”波動,促進生豬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您有哪些措施和建議?
彭成剛:建議盡快建立生豬期貨市場,把現貨交易形式由養殖環節單獨承擔的價格風險,市場化地轉化、分散到社會投資者身上。
大型生豬養殖和屠宰企業可以利用期貨市場,推行“期貨+訂單”的新模式,聯合養殖場、農戶共同參與期貨市場,合理組織生產;散養戶則可以借助與大型企業的合作,實現科學養殖,走出小農經濟和作坊式生產模式。
同樣,其他相關的飼料企業、肉制品加工企業等也可以利用期貨市場的價格發現功能和套期保值功能對生產經營做出合理決策,規避市場風險。在積極推進生豬價格政策性保險的同時,要加大進出口管理力度。同時,必須高度關注能繁母豬存欄變化量,防止下一輪的生產嚴重不足,生豬市場價格暴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