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素描作為造型藝術的基礎,在中西方的美術教育中均有長足的發展。在歷史上,不同的時期涌現出了不同風格的藝術大師與素描作品。
關鍵詞:素描 發展 歷史 綜述
素描作為造型藝術的基礎,是一種以單色調描繪物體的一種繪畫方式。早期素描被視為繪畫創作的準備階段,即“草圖”,發展到文藝復興時期,才逐步成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如今,素描是我國美術教育必不可少的教學內容,其核心目的是通過掌握透視學、解剖學、明暗光影規律等知識,借助相關的繪畫工具,在平面中運用三維空間的觀念來再現或塑造對象。它既是人們理解客觀世界的一種技術表達,也可以作為人們寄托情感、表達思想的一種藝術形式。在歷史上,不同的時期涌現出了不同風格的藝術大師與素描作品,因此,本文主要從地域文化與時間脈絡的角度來梳理素描的發展史,建立線性的素描發展史觀,使讀者對素描發展的進程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一、西方素描的發展歷程
西方素描的源頭可追溯到史前時期法國西南部拉斯科巖洞壁畫及西班牙北部的阿爾塔米拉洞窟壁畫,洞中所繪圖象多為動物,風格粗獷,以平涂方法為主,多表現動物的輪廓外形,這也是人類史上最早出現的圖像繪畫。從歷史上看,早期藝術素描其形式表現是重視線條輪廓的,且繪畫形象平面化。這是人類藝術發展的初級階段。直到古希臘時期,雕塑藝術的迅猛發展,人們采用比例、透視等寫實性的方法表現人物或其他物體,立體表現能力在人類藝術進程中誕生。但是古希臘時期并沒有正意義上的素描作品傳世,我們僅能在文獻、雕塑、壁畫等載體中間接感受古希臘的素描發展。目前已知最早保留下來的素描作品是古羅馬的赫爾庫朗涅牟發現的,由阿特那耶的亞歷山大創作,是畫在大理石上的素描作品,畫面表現了五位婦女,其中三個正在做游戲,該作品作于公元前一世紀,畫面構圖形式優美,且調子準確[1]。
在中世紀時期,由于宗教的介入及統治,西方藝術并沒有選擇古希臘古羅馬寫實傳統,相反,在繪畫中又走向了平面化。漫長的中世紀時期,素描藝術的繪畫題材單一,表現手法上多采用以線為主的方法來進行宗教素描。為了凸顯宗教繪畫的神性,有些局部甚至采用夸張手法,以拉開藝術題材與現實人物間的距離。直到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畫家契馬布埃和喬托開啟了新的寫實表現形式,那時畫家們不再墨守中世紀的傳統,而是將繪畫作為一門科學,他們不斷地研究透視畫法、解剖學和幾何比例,素描成為他們實現“科學研究”的表現載體,也成了一種重要的繪畫形式。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波提切利、丟勒、荷爾拜因等文藝復興巨匠們,均流傳下來不朽的素描精品。
值得一提的是,文藝復興時期還開創并發展了學院派素描的教學方式。1563年成立的佛羅倫薩迪賽諾學院、1582年成立的卡拉奇學院和1593年成立的羅馬圣盧卡學院均開設了素描課程,經過這些學院的課程發展,逐漸形成了“臨摹大師素描作品——石膏像寫生素描——人體寫生素描”的教學系統的雛形。
1648年成立于法國的巴黎皇家繪畫雕塑學院開始將素描教學作為藝術教育的核心,并使臨摹大師素描作品、石膏像寫生素描和人體寫生素描的教學體系進一步系統化和制度化。在這里,學院美術教學的一切活動均圍繞素描課程展開,學院的素描課程輪流由12位教授執教,每位教授負責一個月,最后以表現戲劇性的動作的男性裸體形象為教學核心任務。在此,真正確立了學院派素描的教學體系,之后在18世紀中及19世紀上半葉中,歐洲大多美術學院的素描教學都以巴黎皇家繪畫雕塑學院為藍本,古典素描體系得以真正確立。
在19世紀中葉及20世紀初,由于照相機的出現及現代主義在歐洲的流行,古典主義的素描開始受到挑戰,歐洲一些藝術家們的素描觀念也發生了轉變。素描藝術的實用性功能得到削弱,因此,一些畫家不再遵循舊有的寫實傳統,而是在素描創作中,對人或物進行夸張、變形、抽象、解構、綜合,并運用新材料新技術進行探索,使其表現力得到增強。如西班牙的畢加索、法國的馬蒂斯、意大利的莫迪里阿尼、俄羅斯的費欽、美國的克洛斯、奧地利的弗洛伊德等均有不俗的作品傳世。隨著現代主義的發展,西方的素描承載越來越多的表現與表達功能,面貌也愈來愈趨向多元化。
二、中國素描的發展歷程
在中國的繪畫史中,與西畫的交融例子不勝枚舉,如早期的敦煌壁畫、唐代的“胡化”風格壁畫、清代外銷瓷的人物畫等等。而素描作為一種外來畫種,在中國的發展也有100多年的歷史。在中國,最早的素描教學可追溯到1906年的兩江師范學堂,當時學堂設有圖畫手工科,并聘請了日籍的教師亙理寬之助、鹽見競來教授素描。此后,隨著中國一批畫家赴歐美、東洋等國游學歸來,也相繼在國內的美術學校開設了素描課程。如留日歸來的李叔同在1912年浙江兩級師范開始使用石膏模型教學;劉海粟1920年在上海美專開始雇傭女子人體模特寫生;留法的顏文梁則在1930年為蘇州美專購回各種石膏模型460件,專供學生寫生之用,而在這批先驅中,影響最深遠、貢獻最大者則為徐悲鴻。
徐悲鴻在20世紀初留學法國巴黎美術學院,留歐8年,所學的素描體系根源于歐洲古典主義的寫實風格。歸國后,于1946年任北平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校長,他重視素描寫生的核心課程地位,并試圖運用西方古典的寫實主義來改良中國繪畫。經過長時間的探索,徐悲鴻建立了一套有特色的素描教學體系。他主張以人物為主的素描寫生訓練,并為此增設了速寫課與默寫課。徐悲鴻還提出“寧方毋圓、寧拙毋巧、寧臟毋潔”及“新七法”等創作思想,這些理論均對建國后的素描教育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我國素描教育的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一次是在1955年召開的“全國素描座談會”,此次會議由文化部牽頭,討論了有關“素描教學方法”、“素描現實主義的發展方向”、“如何學習蘇聯的教學經驗”等問題。由于當時政治及文化的推動,我國的美術工作者開始競相仿效蘇聯的素描,契斯恰柯夫的素描教學體系成為當時最熱門的學習對象。契斯恰柯夫素描教學體系最大的特點是塑造典型的現實主義題材,運用體面的分析方法來畫素描,并常運用鉛筆來繪制長期的寫生作業,強調細致的描繪方法。這套教學系統很快在各大美術院校推廣開來,成為各類美術專業的“基本功”,并在課程設置中占據較大,這一做法,使我國素描的寫實水平得到顯著的提高。
隨著學科的發展,這種一邊倒地學習契斯恰柯夫素描教學體系也相繼呈現出一些不可調和的問題,如與中國畫教學的“線面之爭”、素描教學形成重“技”輕“藝”的局面等,這些問題引起眾多藝術工作者的思考,我們是否需要全盤照搬蘇聯的素描教學模式?契斯恰柯夫素描教學體系是好的教育還是已淪為教條?在質疑與思考中,1980年前后,“第二次素描座談會”與“全國工藝美術教學座談會”兩次重要的會議召開,會議指出目前我國素描教學方法與素描風格存在明顯單一化的問題,并指明今后素描藝術的發展路線,如應該根據不同的專業開設不同的素描教學內容,比如設計類專業的素描,重點要培養準確觀察與準確描繪的能力,掌握好對象的形體結構,并無需過多強調素描的明暗關系與層次變化[2]。這為中國素描的多元化發展開啟了一個信號。20世紀80年代,西方大量的藝術信息涌入中國,很多畫家也在此思潮交融的背景下,逐漸走出單一化素描形式,開始探索素描多元化的樣貌。但是中國素描的發展并非要追隨西方素描的發展腳步,如何把西方的素描方法與中國固有傳統的繪畫方法相結合,是今后中國素描藝術的發展方向。
注釋:
[1] 黃寅.中國設計素描教學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9
[2] 赫蔚.傳統素描教學與現代素描教學的分析與比較[J].藝術教育.2008(10)
作者簡介:
陳沛捷,揭陽職業技術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