綾子
國內近年來在家校溝通方面提得越來越多了,做得也越來越好。那么美國有沒有家校溝通呢?答案是肯定的,但與國內的有些本質上的不同。首先,國內的家校溝通目的是老師家長合伙“督促”學生,學生是被監督、被管制的對象;而在美國,家長和老師的責任界限分明,不能逾越界限,更不能要求或指責對方。學生是受到充分尊重的。
以前常常聽到國內的家長“替”學生聯系學校,解決各種問題。這在美國學校是會遭受嘲笑的,至少學校不支持也不提倡,尤其是中學生。在這里,家長可以開導學生,提建議,但是如何解決問題是需要學生本人親自去面對和解決的,無論對方是老師還是校長。如果是學生和學生之間的問題,也首先是學生自己解決,決不可能鬧得雙方家長介入。除非問題解決不了,才由學校介入。
通常,每學期,學校會開一次家長會,家長來不來是自愿的。家長會是老師單獨與每個自愿登記要來的家長見面。家長可以選擇只見一位數學老師或見數名全部課程的老師。我的兒子上高一,我每年簽見所有老師。每位老師有十五分鐘單獨發言的機會,他們會把準備好的作業、考試、成績單給家長,提出概括總結和希望提高之處。家長在此刻可以提出關于課程設置的問題,也可了解學生的在校表現。此后,我不再聯系老師,如有問題都是首先通過學生去和老師溝通。
以前,我也像國內家長一樣每天上網查看孩子的分數,后來我感覺到自己像監控犯人的“領導”,沒有做到尊重孩子,所以我改變了做法,不再親自查看他的分數,而是請他自己告訴我最近的分數,以及分數上升和下降的原因。
說到家長和老師的職責分界,老師的職責是教課、布置作業、考試。家庭作業因為是在家里完成的,因此就有了家長的責任。最理想的是學生自律性強,不用督促就完成作業了。但是如果學生不按時做作業,家長的責任就是想方設法鼓勵他做作業。中國家長往往承擔這個責任,不但承擔得很好,而且往往過頭,做完作業還不算,還把今后兩年的作業都一起做了,這樣還不算,還要再把奧數,甚至大學的題都做了。美國的家長大多數沒有這樣極端的,但卻有反向極端的,Ron Clark所著《終止糖漿式教學》一書中講到,有位美國家長的孩子,次日要考數學,他不做老師布置的復習題。家長也不督促,反而全家一起禱告:“愿主保佑Johnny通過考試?!钡诙旒议L把他送到學校大門前,還對他說:“要自信,你會考好。”Johnny當然考不好。老師對這樣的家長也不會“譴責”,更不會跳到學生家里去要求什么,那樣都是過線的行為。但是老師會要求學生早來晚走,進行補課。
在美國,家長和老師的關系很微妙,也很謹慎,雙方對說什么、怎么說都很在乎,目的是避免法律糾紛。
從我自身的體會看, 美國家校溝通與中國最不同的地方在于家長教師協會的設立和家長自愿去學校當義工。我在國內生活時,從來沒有看到過任何學校有這兩件事。而美國學校,全部都有家教協會。家教協會大概是最有效的家校交流渠道。家長有組織地義務協助教師舉辦各種活動,小到捐助文具,幫老師印材料,大到舉辦大型演出活動,組織體育比賽等等。在這些活動中,老師、家長、學生,三者互相加深了解,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在美國,家長去學校當義工很平常,我的大兒子七歲來美國上一年級,一句英語也不懂。幸虧一位學校的義工家長—— 一位臺灣媽媽,每周來輔導他學兩三次英語,經過半年,他就完全能夠講一口流利的英語了。
我是在小兒子上高中后才開始主動去學校做義工的。我想,去的目的,除了真誠想為學校做事外,也有好奇的成份,想看看老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到底如何?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怎樣?我的工作是跟隨樂隊演出,幫他們打雜、發放服裝、收服裝、搬運瓶裝水、送點心、搬運大型樂器等。樂隊成員在烈日下表演的過程中,我會向學生嘴里噴水,讓他們潤喉。結果,好幾次我也被當地報紙的攝影記者拍入了演出鏡頭。在做義工的過程中,我親眼看到老師對學生友善尊重,關心愛護,同學之間也是互相幫助,從此我便十分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