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蔚
在媽媽圈發起一個問卷小調查:你跟孩子說的常用詞有哪些?受訪者一邊思索一邊回答,表情豐富,神態各異。
她們有時微笑,散發著母親特有的溫和氣質,筆下的常用詞也盡顯甜蜜:寶貝、你真棒、好乖……有時候她們又蹙眉又撇嘴,還一副哭笑不得的模樣,寫下的詞通常是這樣的:別玩電腦啦、再吃點啊、說話要算話、把電視關了……還有的人,寫到一半就捂住臉:“哎喲,我就是個暴躁媽啊!”看她的常用詞:快快快、到底睡不睡、別吵啦……
這些詞就像一面小鏡子,照見日常生活里的媽媽百態。她們溫柔包容,有時也會急躁發怒。但無論喜怒哀樂,她們始終是那個最愛孩子的媽媽。
快點、趕緊的、別磨唧
快點、趕緊的、別磨唧……催促詞就像媽媽衣柜里的基本款,幾乎人人必備。
“沒辦法,我家孩子做什么都慢,只能催她快快快?!毙∪~媽媽說。羅媽媽立刻接上去:“可不是嘛,我們家娃每天刷牙洗臉都必須催好幾次,兩分鐘的事情她能磨唧一刻鐘。”
佳琳媽覺得孩子是個拖拉娃,“特別磨蹭”。每天一早醒來,佳琳媽就變成熱鍋上的螞蟻,各種著急。
催促娃趕緊刷牙洗臉吃早飯,因為媽媽必須要在7點一刻前出門,才趕得及將娃送到學校,然后驅車直奔單位,在最后幾分鐘內沖進辦公樓,到考勤機前按下指印。下了班也不輕松。媽媽回家扒兩口晚飯,就得送佳琳去“學習”。周一、周四是英語班,周三是鋼琴課,星期五是繪畫班,這年頭哪個孩子的日程安排不是滿滿當當的?所以要快,快點吃飯,快點收拾,快點出發。
回來還是一陣忙碌。檢查作業,督促課外閱讀,一看時間不早了,快點洗澡刷牙,快點睡覺。娃的一天結束了,媽媽的日程表上還有洗衣、收拾一大堆活兒沒干呢。
有天晚上,各種“快點”即將結束的時候,佳琳突然說:“媽媽,今天我給你講個故事吧。”小朋友拿來一本書,媽媽一看,書名是《我討厭媽媽》。佳琳直接翻到其中一頁,畫上是小兔被媽媽不停地催促,吃飯、走路,“快點,快點,就知道催我快點,快點?!狈较乱豁?,小兔子坐在路上,看著跟別人聊天的媽媽:“可她自己,卻慢吞吞的。”
媽媽和佳琳都哈哈大笑起來。
“之后我也在反思,也會提醒自己盡量不急躁,但是很多時候還是會忍不住,快點,快點?!奔蚜諎屝Φ?。
不可以、馬上、一二三
看過繪本《大衛,不可以》的媽媽都會會心一笑,那不就是我嗎?大衛爬高站起,媽媽大叫:不可以!大衛吃飯拿食物玩,媽媽大叫:不可以!大衛摳鼻子,媽媽又叫:不可以!
喜歡用命令詞的媽媽多是急性子。陽陽媽說自己在家說得最多的,除了“不可以”就是“馬上”?!榜R上,睡覺去!”“關電視,馬上!”“五六歲,貓狗都嫌的年齡,不吼他就不搭理你?!标栮枊尶扌Σ坏玫卣f。
也有不少媽媽喜歡用“一、二、三”,有命令的語氣,但又給孩子一個小小的緩沖期,比單純的指令更有效。
“一二三”曾經是祈祈媽的殺手锏。祈祈,關了電視去洗澡。祈祈答應得好好的,卻窩在沙發里一動不動。祈祈,把你的樂高都收回盒子里去。祈祈又說好,卻依舊玩著手上的模型。最后祈祈媽站在他面前,“聽到了沒,我數了啊,一——二——……”基本上數到“二”的時候,祈祈會嘟著嘴不情愿地慢慢站起來。
最近一次“一二三”,已經是好幾個月前的事了。祈祈媽的身份稍有改變——單身媽,離婚了。飯后,她忙著在廚房洗碗,叫祈祈關了電視去收拾沙發和茶幾。“那段時間因為生活的變故,情緒特別低落,脾氣也比較暴躁?!?一會兒祈祈媽出來,見祈祈還在看電視,客廳仍是亂糟糟的,頓時火就上來了。她將手里的塑料勺子往地上一摔,吼道:“叫你收拾,一!”
第一次,她剛喊了個“一”,兒子已經站了起來。祈祈撿起勺子,道歉說:“媽媽,對不起,我馬上收拾。”祈祈媽愣了一下,趕緊走回廚房,邊走邊掉眼淚?!坝X得很心酸,又感動。家里這些事給孩子挺大傷害的,但他好像一下子長大懂事了?!?/p>
祈祈媽不再用“一二三”了?!爱吘姑畈皇且环N好的溝通方式,而且祈祈已經10歲了,尊重他的意見會比命令更有效?!爆F在看電視,祈祈媽會在一開始就跟祈祈商量好看多長時間,到了時間叫一聲,一般祈祈都會自己去關掉。
寶貝、晚安、我愛你
一天中媽媽們最愛的時段,或許是睡前閱讀。孩子安靜地躺在床上,聽媽媽講故事,聊天兒,很溫馨的親子時間。故事講完了,媽媽親親孩子:晚安,寶貝。
孫雁是職場“白骨精”,隔三差五地出差,但只要回家時孩子還沒睡,她就連晚飯都不吃,先陪孩子看書、聊天。“忙的時候都是老人在照看孩子,所以特別珍惜這種交流。也是因為這種交流,所以現在女兒依舊樂意跟我分享她的一切。”通常情況下,孫雁會拉著女兒說說當天學校里和家里發生的事,高興的,不高興的,做得好的,不好的,都聊一遍,然后孫雁會親親孩子:睡吧,寶貝,晚安。
有時候,她還會加一句:我愛你。
“我愛你”應該是媽媽們使用頻率最高的常用詞吧。孩子高興的時候,媽媽們說“我愛你”,是表揚、激勵和贊同;孩子傷心時,媽媽們說“我愛你”,是安慰、保護和包容。
寶媽最近印象深刻的“我愛你”,是小寶發燒那天。晚飯的時候,小寶突然哭起來,“我覺得很傷心。”寶媽驚訝,一天在家休息都還蠻高興的,為什么呀?小寶說:“可是我就是覺得傷心?!眿寢屆~頭,還是有點燒?!澳闶前l燒了,身體不舒服,累了對嗎?”小寶含著眼淚點頭:“對的,我不舒服。”寶媽安慰說,沒事,休息好了第二天身體就舒服了,“不要傷心寶貝,媽媽愛你?!薄拔乙矏勰?。”
很多人都喜歡《大衛,不可以》的最后一段。大衛還是闖禍了,打碎了家里的花瓶。媽媽大叫:我說過,大衛,不可以!大衛躲到了墻角。這時媽媽張開了雙臂,寶貝,來這里!“大衛乖……我愛你!”
媽媽們有很多常用詞,表揚的,批評的,命令的,催促的,但嘴里和心里說的最多的,始終還是這句“我愛你”。
鏈接
學會凝視 學會叮嚀
首先,要替各位辛勤的媽媽說句公道話,我們不需要為了那些對孩子說過的“不可以”太過內疚和自責。
媽媽們總是能看到很多美好得如同童話一般的 “育兒圣經”,就好像這世上果真存在一個永遠都不會生氣、不會著急、不會沖著孩子發脾氣的“天使媽媽”一樣。好吧,我也贊同“媽媽都是天使”,不過一定是還沒畢業的那種——為人父母,哪有守著電腦寫本書那么簡單?
更何況,被愛與受挫是我們每個人成長過程中都繞不開的兩件大事。身為母親,在日復一日為孩子付出無盡關愛的同時,也必然需要一點一點、一步一步帶著孩子去認識并遵從外部世界的各種規則和要求。因此,一個沒有聽過“不可以”的孩子,終將發現自己無法融入正常的社會生活。
其實,帶來“傷害”的更多是親子關系,而非具體的行為和言辭。相對于媽媽喜歡對孩子說些什么、做些什么,反倒是“媽媽本身是個什么樣的人”對孩子產生的影響更加深刻和持久。親子關系之所以那么重要,關鍵就是時間在其中發揮作用。當代心理學界已經越來越認同,某一偶發事件再怎么看似重大,也比不上平常生活中各個小事的積累作用對孩子人格形成的影響力。
通常,那些喜歡催促孩子的母親,要么是對于自己的態度就比較刻板、容易焦慮,要么就是在人際關系中習慣忽略他人的感受。相反,理想狀態下,如果一個母親擅長溫柔地提醒孩子遵守時間要求,并且堅持原則,即使一時孩子哭鬧抗拒,但很快他自己也會受益于良好的生活習慣所帶來的種種好處。
不止語言,眼神和語氣也可以表達我們的愛意與欣賞。
經常能夠聽到媽媽夸贊的孩子是幸運的。我們這一代的新手爸媽沒有太多機會從自身的成長經驗中,學會清晰有效地表達正向的情緒情感。尤其是在家庭之中,很多時候,親人是用來“虐待”的,這恰恰說明了我們不擔心對方會貿然離開。網上不是說了嗎,隨口就指責你“太胖、太懶、太不像話” 的那個人,一定是在你感冒的時候親手給你熬雞湯的親媽。
很多人都在不斷學習,學習成為一個更好的媽媽,努力給孩子一個更加美好的童年。當然,學會對孩子多一些口頭表揚,只是這個過程的第一步。此外,我們還可以試著讓自己多一些積極主動的人生態度,多一些順其自然的豁達樂觀,多一些對孩子和對這個世界都會越來越好的信心。所有這些,都會在我們每一天凝視孩子的眼神和叮嚀孩子的語氣中,向他傳達濃濃愛意,即便是在叫他 “小壞蛋” 的那一刻。(宮學萍)